日本核反應堆燃料棒熔化的威脅讓許多國家考慮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可行性.公眾的不安情緒日漸升溫,電力消費大國不得不放慢或者暫停核電發展的步伐.
日本是全球核電大國之一,也是核電技術的積極倡導者,但現在計劃對能源政策進行討論,以便利用太陽能等新型能源.中國或許也會在未來五年內將光電生產能力提高一倍,臺灣正在研究削減核電發電量.德國和瑞士或是關閉服役時間較長的核反應堆,或者暫停新項目的審批.
投資者已經對這種轉變進行了押注,全球可再生能源股指數升至14個月高位.
富時全球清潔能源指數自日本3月11日地震以來已經上漲逾8%,表現優于同期僅上漲約2%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所有國家指數.WilderHill新能源全球創新指數上漲約12%.
"如果核能發電減少,那麼就要有東西來填補空白,很可能就是再生能源,"在紐約上市的全球電力公司AES Corporation總裁暨執行長Paul Hanrahan在新加坡表示.
讓可再生能源行業受到鼓舞的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已經表示,針對現行可再生能源附加徵收標準偏低,難以滿足未來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需要,今明兩年中國有望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目前的每千瓦時4厘錢(0.004元人民幣)增加到6厘.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指導法規要求供電公司全數購買本地區以用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盡管其價格較煤電昂貴,不過國家允許對這部分電力徵收"附加"費.
除了將太陽能發電能力提高一倍之外,再生能源行業官員呼吁政府提供更多支持,稱推進清潔能源的發展可以在中國一旦面臨安全憂慮從而放慢核能項目的發展時,填補可能出現的供應缺口.
**國家安全**
"核電也許可以改善中國的能源安全,但能不能改善整體的國家安全,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中國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李河君表示.
在日本核危機之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將去年通過的延長德國17座核電站服役期的計劃凍結三個月.
國營臺灣電力公司也表示,目前已在研究是否減少核能發電比率,增加天然氣等燃料發電.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福島核電站事故有可能使能源政策的天平偏向再生能源."普華永道在3月28日的報告中寫到.
瑞士能源部長洛伊特哈德暫停三個核電站的審批程序,以便在日本危機之後重新討論安全性標準.
管理總值達82億美元能源相關基金的貝萊德基金經理Robin Batchelor表示,在日本危機之前,可再生能源并沒有真正受到基金經理人的關注,但這場災難或將促使許多國家反思.
在歐洲,可再生能源電力指導組織(Renewable Electricity Directive)設定的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21%的目標并沒有實現,該組織在其網站上稱,現在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0%.
行業官員和專家稱,日本的事故將會加速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亞太地區水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13-14%左右;不包括水力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在2010年僅占2.3%,預計2030年也僅會增長到4%.
可再生能源發電中,風力,太陽能和生物發電所占比重最大.
美國能源部去年12月預期,由于高油價和政府支持因素的刺激,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將從2007年的18%增至23%,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水力和風力發電的增長.
"可再生能源將占到很大份額,雖然還會有其他能源,但這類能源的比重將會增長,"俄羅斯最大的民間發電商EuroSibErnego的首席執行官Evgeny Fedorov說.該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企業之一.
**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擴張還需時日**
不過分析師認為,盡管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談論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但這方面的支出不大可能即刻增長,因項目的籌備和開始都需要時間.
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料保持2010年的強勁勢頭.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綠色能源項目數量較上年增長66%.去年全球經濟復蘇之際,不計研發資金的20國集團(G20)總投資額增長33%,達到1,980億美元.中國領先于德國和美國,在這方面的民間投資達到544億美元.
成本問題也可能阻止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支出增加,其運營成本比煤電項目要高得多.
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在2010年12月發布的預估報告稱,在2016年,陸地風力發電的運營成本要比使用燃氣的復循環發電高出80%,而這已經是成本最為低廉的可再生能源了.在2016年,傳統的核電項目仍是最經濟的發電選擇.
這也許是韓國在鄰國日本發生危機後仍推進核計劃的部分原因.該國是全球主要核電供應商之一.
韓國是全球第五大石油進口國,核電占其發電需求的31.4%,其目標是到2024年將核電比重提高至48.5%.該國共有七個反應堆在建,計劃還要建設六個,到2024年投入運行的反應堆數量達到34個.
但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必須克服穩定問題.與煤電及核電相比,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的供應并不總是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必須解決這一難題,才能取代傳統能源.
"是的,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的,但只能作為補充,無法全盤取代."馬來西亞電力公司Tenaga Nasional執行長Che Kalib Mohamad Noh說,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的化石燃料與核能發電還將發揮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