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消者古已有之,但都未形成氣候,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的科技革命與商業模式創新下,數字產消者才真正成為主流。為了順應產消者興起的時代潮流和促進產消者高質量發展,建議高度重視產消者發展、增設產消者為新類別、研究制定產消者法、出臺有利于產消者發展的相關政策、強化產消者演變過程的平臺監管。
產消者是承擔生產者職能而生利的消費者
(一)產消者是舊概念新熱點
產消者或生產型消費者是阿爾文·托夫勒1980年創造的一個概念。該詞誕生以后,雖然獲得世界營銷學大師科特勒教授的推崇,但反響不大。
21世紀以來,產消者概念重新引起學界關注。2009年3月國際多位學者聚于德國歌德大學,出席“重溫產消者”研討會,隨后出版了同名論文集,但該詞并未因此而流行。2013年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光伏應用年度報告首次引入產消者概念,用以界定既消費又生產電力的分布式光伏用戶,并延續至今。隨著國際光伏裝機量的飆升,分布式光伏產消者概念迅速走紅,成為分布式能源國際文獻中常用詞。另外,起于2008年左右而興于2013年的分享經濟或共享經濟概念與浪潮,有力地助推了產消者概念的影響,畢竟分享經濟的主體常被稱為產消者。
近些年來,產消者已是國際文獻中的重要主題,在分布式光伏與分享經濟文獻中產消者更是熱詞,產消者正成為研究新熱點。
(二)產消者理解差異較大
托夫勒認為,產消者是既生產又消費自己產品的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融合。該界定不嚴謹,導致其他研究者對產消者的理解差異較大。僅以電力產消者為例,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將其界定為“也是電力消費者的生產者”,歐洲議會的研究報告將其定義為“既生產又消費電力的消費者”。這兩個定義相似,但差異很大。電力生產者消費電既簡單也正常,而電力消費者生產電既不易也少見,因此,分布式光伏用戶這樣在消費電的同時生產電的新型電力消費者才是電力產消者。
(三)產消者是主動參與生產者相關活動而獲益的消費者
消費者與生產者是兩個不同的種群,前者花錢,后者掙錢,花錢不難但掙錢不易。另外,生產與消費有著截然不同的活動構成,前者有設計、采購、制造、營銷、物流、稅務等活動,后者包括搜尋、選擇、交易、使用等活動。生產者多是專業性單位,而消費者多是千差萬別的個體。消費者參與生產者活動,可以增進彼此收益。不過,在托夫勒所舉的超市與自助餐廳例子中,消費者作為總體而被動承擔部分生產者活動,這是生產或服務方式變革。當消費者個體主動承擔部分生產活動而獲益時,如自行安裝宜家產品而節省安裝費,消費安利產品的同時推薦營銷安利產品而獲得收益,此時的消費者就變成了產消者。由此可看出,產消者是主動參與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與流通相關活動,積極承擔或多或少生產者職能,并從中獲益的消費者。
(四)產消者有著明顯的基本特征
產消者有著異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若干特征。
首先,產消者是主動積極的消費者,必須在消費某產品之際參與相關生產者活動,否則會成為專業生產者。
其次,產消者在消費某產品之際參與該產品生產者部分相關活動,或以該產品開展相關經營活動,承擔了生產者部分職能,并從中獲益。
第三,產消者參與生產的技能非其謀生的專業技能,否則只是專業生產者的業余兼職。
第四,產消者動機是為了節省或/和增收,其行為也確實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第五,產消者行為既可以是偶然性的,也可以是長期與可持續性的,多以后者為主。
產消者正因若干規模化模式而成為新種群
(一)產消者規模化發展模式不斷涌現
產消者概念問世已40年,當年美國自己動手(DIY)而節省費用的偶然型產消者數量也不少,但產消者近幾年才成為研究新熱點,關鍵在于產消者規模化模式不斷涌現,尤其是長期與可持續的增收型產消者群體迅速擴大,如分布式光伏電力產消者、民宿與私車產消者、推薦營銷產消者、普洱茶產消者等,產消者正演變成為數量巨大的新種群。
(二)分布式光伏電力產消者已是典范
分布式光伏用戶利用閑置的屋頂等資源安裝光伏系統,建立光伏電站,參與電力生產全部活動,生產的電力自行消費或售予電網,實現了電力消費與生產的有機融合,是典型的電力產消者。
分布式光伏電力產消者自20世紀70年代初誕生以來,長期發展緩慢。近些年來,在多種因素共同推動下,分布式光伏裝機成本持續下降,全球分布式光伏裝機總量超過150吉瓦,遍及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戶用光伏電力產消者數量超過1000萬戶,而且全球分布式光伏電力產消者數量增長速度正在加快。目前,分布式光伏電力產消者已是產消者典范,是產消者研究文獻中最常用例證。
(三)民宿與私車產消者正成時尚
分享經濟是近些年異軍突起的新經濟,其中最具影響者當屬以愛彼迎為代表的民宿和以優步為代表的私車分享。當房東將閑置房間變成經營性客房、車主將私車變成業余載客工具時,消費性資源兼當起了相應的生產資料,房東和車主在消費之余以房、車提供服務而獲利,房東與車主就轉變成相應的民宿與私車產消者。目前,全球民宿與私車產消者數量均以億計,更多的房東與車主正轉變成相應的產消者,民宿與私車產消者正成時尚。
(四)推薦營銷產消者勢頭更旺
推薦營銷歷史悠久,但推薦營銷規模化發展還歸功于20世紀40年代的直銷商業模式創新。在推薦營銷中,部分推薦者在積極消費體驗基礎上,業余主動向他人推薦所消費的產品或服務并獲得相應報酬,這些人就成為該產品或服務的推薦營銷產消者,他們參與產品或服務的營銷活動及承擔營銷職能,因接近龐大潛在消費者的精確性與便利性和信任,降低產品或服務的交易費用,以此創造并分享價值。
21世紀以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社交媒體有力地促進了推薦營銷發展,電子推薦營銷呈現爆發式增長,各類產品或服務的推薦營銷產消者數量激增,推薦營銷產消者發展勢頭更旺。
(五)普洱茶等產消者越來越多
普洱茶是我國云南省特有的一種后發酵茶。普洱茶出廠后即開啟了陳化與品質提升歷程,也就進入了普洱茶再加工的生產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普洱茶品質越來越好、功效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愛,其價格也基本上是越陳越高。普洱茶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其消費者天然地適合成為產消者,即在品飲消費普洱茶的同時陳放若干普洱茶,參與普洱茶再加工過程,經年后可獲得更高品質的陳年普洱茶,既可自己品飲消費也可轉贈或轉售他人獲益。普洱茶產消者代表了消費者在消費某產品的同時參與其再加工的生產過程而獲益的模式,而適合成為產消者的產品還不少,如紅葡萄酒與醬香白酒等,只是普洱茶更具普適性和代表性。
普洱茶產消者歷史悠久,只是既往參與普洱茶再加工環節不難而再出售不易,導致普洱茶產消者數量有限且零散。隨著電子舊貨交易平臺的出現與發展,陳年普洱茶交易更為便利,越來越多的普洱茶消費者正轉變為產消者,普洱茶類似產品的產消者
也正因此而規模化涌現。
產消者興于當下且影響日增
(一)產消者古已有之而興于當下
產消者概念的歷史不長,但產消者本身卻是古已有之,那是勞動分工與市場的產物,只是產業革命之前的產消者數量稀少,多是自產自消者。產業革命強化了專業化分工與市場,生產者與消費者分成截然不同、通過市場連接的兩大類別,演變出以生產者為主的工業社會。20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邁入消費型社會,即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后工業化社會。與此同時,美歐興起了自己動手(DIY)運動,數以萬計的消費者業余干起了建房與修車等活,既節省了費用又享受了樂趣,這些消費者變成了引起學者注意的產消者。
不過,產消者成為現象級群體還是本世紀初的事,一方面由于社會邁入了用戶產生內容的Web 2.0時代,另一方面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消費者紛紛加入產消者行列,以至于里茲教授認為美國已進入了產消者資本主義。目前,產消者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二)產消者興于當下的科技革命與商業模式創新
近些年來,多類產消者正在全球范圍規模化涌現,呈現產消者種群大爆發景象,其關鍵驅動力是惠及全球的科技革命與商業模式創新。首先,人類社會正經歷以“互聯網+”和“智能+”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智能手機遍及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大數據應用無處不在,等等;其次,技術革命催生出諸多商業模式創新,其中平臺與分享經濟商業模式尤具革命性,大大地提高了產品與服務交易的便利性并降低了相應的交易費用,有效緩解了消費者轉向產消者所涉及的營銷難題,有力地促進了推薦營銷模式的發展,從而造就了全球產消者數量的激增。
(三)數字產消者成為主流
人類社會正處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與智能經濟共同演進的時代,產消者日益普遍且容易生成,不過,絕大多數都是數字產消者。首先,數字產消者類型多樣,利用數字技術和平臺進行連接與交易的產消者是典型的數字產消者。其次,在數字平臺中,用戶基于消費體驗對消費品或服務進行評級與評論而獲得相應的獎勵,成為新型數字產消者。再有,智能經濟是以數據為核心驅動的經濟,數據是其關鍵資源。用戶使用智能工具時會留下痕跡,產生可供人工智能技術利用的數據,用戶就成了數據生產者,其中免費使用數字技術公司提供的服務并產生了供對方免費使用的數據的用戶則成為數據產消者,這是一種以免費數據換取免費服務的數字產消者。就后者而言,所有使用智能工具的用戶都是數字產消者。
(四)產消者興起正引發范式轉變
作為迅猛崛起的新種群,產消者強烈地沖擊著生產與消費分離的格局,正著力重塑世界,對全球經濟與社會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諸多領域更是引發生產與消費的范式改變,其中,電力生產與消費領域最為典型。自愛迪生發明電燈及建立集中式發電廠以來,電力生產者與消費者就是截然分開的,但是,隨著分布式光伏的突飛猛進,電力消費者積極承擔起電力生產者職能,電力消費與生產合二為一、電力從電網到消費者的單向流動轉變為電力產消者與電網之間的雙向流動,既有的電力生產與消費范式發生根本性改變。此外,民宿與私車產消者正分別引起食宿與出行領域的范式改變,“優步化”已成為反映這種經濟模式的新名詞。數據產消者的數據隱私保護與數據回報正引發數據是資產還是勞動的范式之爭。產消者應服從相應行規還是受相關消費者法保護,引發了相關理論與政策調整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