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歷經風云變幻,疑云重重,險象環生。面對國外的連續打壓,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似乎給國內光伏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然而,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否能夠力挽狂瀾,成為光伏企業的救世主,還實未可知。而唯有加快調整才是最重要的,企業必須加大技術投入,努力把效率提上去,把發電成本降下來,并且應該努力朝著更加清潔、更加好用的方向去轉變。政府應該改革補貼政策,在時機成熟時盡早將產業型、企業型補貼改革為消費型市場型補貼,這樣才可能真正促進內需消費并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只有先進的、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才能走得更長久。
中歐光伏貿易戰火仍在持續,歐盟委員會日前正式啟動雙反調查,將臨時截止日期定于2013年8月5日。而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日前譴責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太陽能進口的決策進程太過緩慢,并表示,目前歐洲光伏產業的消極形勢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以推動其發展。北京時間2012年12月5日,歐盟公布了對華112家光伏企業反補貼調查名單,并發布了反補貼抽樣調查名單。美國商務部發布命令,自12月7日起,開始向中國進口太陽能光伏電池征收關稅。
面對外國強勢打壓,中國亦有反擊。商務部日前相繼發布多個公告,開始對原產于美國、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近日又有新動作,根據相關企業的申請和外國相關法律,商務部決定自2012年11月26日開始對原產于美國、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追溯征收反傾銷稅,以及是否對原產于美國、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追溯征收反補貼稅進行調查。
更讓人擔憂的是,印度也加入了光伏貿易戰中,據有關消息,印度商工部已于11月23日正式對原產于馬來西亞、美國、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包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由其組成的模板、層壓板、面板等,調查期是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并規定涉案企業應在立案公告發布之日起40天內提交抗辯材料。先前歐美的雙反調查也只是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而這次印度將薄膜電池也加入其中,而且將調查范圍擴散至了更多的國家,全球光伏貿易戰已經明顯擴大并升級。
面對國際市場嚴重收縮的局勢,我國政策加速了光伏發電國內擴容。據了解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規劃目標還在不斷調整中,“十二五”太陽能的裝機目標迄今已修訂過四次,從最初的500萬千瓦一度上調至1000萬千瓦,在今年5月再度上調至1500萬千瓦。此后,根據海外“雙反”及市場環境變化,又調高至2100萬千瓦。
而在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明確到2015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GW以上之前,就一度有傳言稱,到2015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被上調至40GW。而近日該消息得到更加明確,據稱,高層已經敲定上調《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有關光伏發電的總體裝機容量,最高上限可能為40GW,而市場熱盼的度電補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也將陸續落地。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證實,近期將對未來發展規模進行調整,不過并未透露調整后的具體目標,但他明確表示,下一步光伏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據相關人士透露,近期高層召集光伏企業開了一次閉門會議,調研企業所處的困境,以及最需要的政策。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證實了這一消息,孟憲淦表示,十二五期間光伏發電擴容規模有可能從21GW上調到30GW-40GW之間,而市場熱盼的度電補貼政策也在緊鑼密鼓地部署中,但具體上調幅度各方還在商討中,尚未最終確定。
而近日有消息稱,財政部正在協商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整體補貼的盤子、價格等細節。有專家表示,價格補貼先期將進行試點,不會一下子鋪開。保險業也有好消息,據稱,今年以來,保險業悄然以自身的使命和職責,為光伏企業盡量減少損失、提供信心和保障。
國家電網的積極支持更是讓業內倍感欣慰,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透露,自11月1日《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開始實施后,國家電網在11月單月內,已受理咨詢業務521件,受理報裝業務123戶,發電裝機容量17.64萬千瓦。
中國光伏曾經三頭在外,技術、原材料、應用市場全在外面,而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今年的風云變化,已促使中國的太陽能光伏行業不得不去調整改變。而此刻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國家電網等各方的積極配合,已為中國光伏國內擴容做好了鋪墊,分布式光伏發電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們的光伏企業要想站穩腳跟,還應該加大技術投入,努力把效率提上去,把發電成本降下來。要做好不靠補貼也能生存的準備,并且應該努力朝著更加清潔、更加好用的方向去轉變,這才是光伏發電的趨勢和潮流,否則一時的救助也難也改變格局,國家不可永遠補貼一個過剩、虧損的產業。而現在曙光已經顯現,機會已經擺在面前,唯有改革調整增強市場競爭力才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的真正出路。
當然,需要改變的還有咱們的政策,尤其是補貼政策。世界多國包括美國特別是德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等國家都是對太陽能發電有巨額補貼,中國大部分早期太陽能光伏企業其實是依賴這一補貼政策開拓了這些國家市場,并發展壯大,那么為什么美國歐盟不對這些國家發起反補貼反傾銷調查?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著對綠色產業、綠色新技術和能源開發的財政支持,不過這些國家補貼是消費型、市場型的補貼,而中國是產業型、企業型的專項補貼,這就特別容易出現問題。
政府在推動綠色發展,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政府推動,首先應該要維護一個法制的、公平的市場環境。如果本身就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只賣本地的產品,只賣本公司的產品,那就永遠搞不好,這需要維持很好的市場環境,這才有利于創新和降低成本。西方國家政府的補貼政策是對用戶端進行補貼,用戶安裝多大容量太陽能就給予相應補貼,而不是補貼給企業。應該補貼用戶、消費者而讓企業在公平市場環境下競爭,這樣不僅有利于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產業和社會發展,不僅對中國自己有利,對全世界都是個好事情,這樣還會遭到別國的“雙反”調查嗎?中國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改革補貼政策,在時機成熟時盡早將產業型、企業型補貼改革為消費型市場型補貼,這樣才可能真正促進內需消費并促進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