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一個萬用表在太陽光下簡易測太陽光伏組件的I-V特性并推算出該組件瓦數的方法。
前言
為了簡易而快捷的評估出太陽光伏組件最大可能的輸出功率,本文采用了“確定組件的最大極限功率”法;“極限功率”是去掉串聯電阻影響的組件I-V特性。
1. 確定組件的最大極限功率所用的工具
1.1 數字萬用表一塊;
1.2 標準電池;
2.方法和步驟
2.1 確定組件的Isc (STC):
用數字萬用表在晴天陽光下測標準電池的短路電流,通過它的標定值算出當時的太陽輻照度,即可確定組件的Isc (STC);
2.2 測組件的電壓 V*:
把標準電池(測輻照度用)和被測組件固定在同一測試平面上,在晴天的陽光下,通過改變該平面傾角選組件的短路電流Isc*,使得
Isc(STC)— Isc*== Im ——(1) ;
其中Im 是組件供應商提供的組件最大功率點的最佳負載電流,
然后在此輻照度下測組件的開路電壓 V*;
3. 比較和估算:
組件供應商提供的組件最大功率點的最佳負載電壓Vm:
則 Vm < V* ——(2)
如果測出的V*< Vm ,則說明組件供應商提供的組件額定功率高出最大可能的功率值Pm*:
Pm*==V*×Im---------(3)
測出的組件V* 與組件和環境溫度有關,測試時盡可能讓組件保持在25°C左右;
如果測出的極限功率大于廠家給出的功率,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大的很多,說明廠家的太陽電池和組件組裝的工藝有問題。但如果測出的極限功率小于廠家給出的功率,則廠家給出的功率不可信。
4.實例:確定組件的極限I—V 曲線
4.1. 測太陽電池組件的“結I-V曲線”
在連續變化的各祌太陽光輻照度下,測太陽電池(組件)的短路電流(I)和開路電壓(V)后求出它的關系曲線;方法是,把被測的某個電池面對太陽光照測電池的I和V,然后改變電池與太陽光線夾角θ,每變化一次θ,測一次太陽電池的I和V,舉例如下
(注):
測I和V
Θ*
| 90
| 85
| 83
| 80
| 77
| 73
| 70
| 65
| 55
|
I(mA)
| 130
| 115
| 99
| 78
| 72
| 55
| 51
| 47
| 38
|
V (V)
| 26.0
| 25.0
| 24.6
| 24.0
| 23.4
| 22.8
| 22.5
| 22.3
| 22.1
|
Θ*
| 46
| 40
| 34
| 30
| 28
| 20
| 14
| 10
|
I(mA)
| 28
| 24
| 17
| 14
| 9
| 6
| 2
| 1
|
V (V)
| 21.0
| 20.9
| 20.2
| 20,1
| 19.6
| 18.0
| 15.0
| 11.0
|
Θ*:表中的數據只表明角度變化的次序(由大到。,具體數據還要根據電流I和電壓V各自變化的間隔,要盡量相接近而定。
130mA和26V分別為太陽電池在“電池面對太陽光測電池的I和V”時,太陽光最大輻照度下的短路電流ISC和開路電壓VOC
4.2 計算太陽電池在結電壓VJ等于負載電壓VR狀態下,負載電流IR和負載電壓VR :
IR=ISC-IJ, VR=V=VJ
IR(mA)
| 0
| 15
| 31
| 52
| 58
| 75
| 79
| 83
| 92
|
VR (V)
| 26.0
| 25.0
| 24.6
| 24.0
| 23.4
| 22.8
| 22.5
| 22.3
| 22.1
|
IR(mA)
| 102
| 106
| 113
| 116
| 121
| 124
| 128
| 129
| 130
|
VR (V)
| 21.0
| 20.9
| 20.2
| 20,1
| 19.6
| 18.0
| 15.0
| 11.0
| 0
|
4.3.做圖
從圖中求出最大功率點PM,VM,IM
然后求效率 N=PM/太陽光輻照度´電池面積
和曲線因子 FF= PM/VOC´ISC
(注):測試舉例用的是有色院(30´30cm)a-Si太陽電池組件
4.4. 確定負載的I-V曲線
先確定太陽電池(組件)的固定負載電阻阻值R**,然后在一定的太陽光輻照度下測電池組件的短路電流ISC并同時測R上的電壓降VR和通過負載R的電流IR ;則在該太陽光輻照度下通過太陽電池組件內部的電流IJ:
IJ=ISC—IR
改變太陽電池組件與太陽光線夾角θ,讓組件的短路電流等于IJ=ISC—IR并測該太陽光輻照度下太陽電池組件的開路電壓,即結電壓VJ,則太陽電池組件內部的串聯電阻RS:
RS=(VJ—VR)/ IR
或 VR= VJ—RS ×IR
假設 RS = 10 Ω
則太陽電池組件確定負載I-V曲線和P-V曲線:
IR(mA)
| 0
| 15
| 31
| 52
| 58
| 75
| 79
| 83
| 92
|
VJ (V)
| 26.0
| 25.0
| 24.6
| 24.0
| 23.4
| 22.8
| 22.5
| 22.3
| 22.1
|
VR(V)
| 26.0
| 23.5
| 21.5
| 18.8
| 17.6
| 15.3
| 14.6
| 14
| 12.9
|
P (mW)
| 0
| 353
| 667
| 978
| 1021
| 1148
| 1153
| 1162
| 1187
|
IR(mA)
| 102
| 106
| 113
| 116
| 121
| 124
| 128
| 129
| 130
|
VJ (V)
| 21.0
| 20.9
| 20.2
| 20,1
| 19.6
| 18.0
| 15.0
| 11.0
| 0
|
VR(V)
| 10.8
| 10.3
| 8.9
| 8.5
| 7.5
| 5.6
| 2.2
| -1.9
| -1.3
|
P (mW)
| 1102
| 1092
| 1006
| 986
| 908
| 694
| 282
| -245
| -169
|
圖中:橫軸 IR (mA),
縱軸 VJ(V)——系列2;縱軸 VR(V)——系列1
圖中:橫軸 IR (mA), 縱軸 P (mW)
** :如果太陽電池組件的負載是蓄電池,則不是固定負載電阻;蓄電池內部電阻值R隨其荷電狀態(SOC)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