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發表致辭。 中新社記者盛佳鵬攝近日,中國新聞社和能源基金會聯合舉辦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中國與世界:全球經濟與能源大變局前瞻”。論壇上,與會專家關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油氣行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油價更是遭遇“史詩級”暴跌;另一面,是清潔能源轉型進程減緩,這給氣候環境帶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發表致辭。 中新社記者盛佳鵬攝
近日,中國新聞社和能源基金會聯合舉辦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中國與世界:全球經濟與能源大變局前瞻”。論壇上,與會專家關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油氣行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油價更是遭遇“史詩級”暴跌;另一面,是清潔能源轉型進程減緩,這給氣候環境帶來不確定性。當前全球風險和挑戰增多,經濟復蘇之路亦難言樂觀。在此背景下,中國與世界應如何應對能源大變局?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表示,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展以及能源安全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各方要主動擁抱變化和挑戰。清潔化、低碳化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主基調。中國主動順應能源轉型變革趨勢,經過多年努力,無論從傳統能源結構轉型,還是從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來看,都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在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據信將被置于重要地位。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中國可通過能源革命增加自然資本,開辟財富增長新渠道和新領域。過去汽車、房地產等行業對國民經濟起到重要支柱作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30年內,自然資本投資、綠色低碳轉型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支柱。中國已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自然資本納入國民財富構成,將開辟新的投資和消費領域,形成新的增長動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其中,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與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投資自然資本的重要方面。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并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后退,更不是關起門來自給自足。中國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具體而言,這種開放要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變化及開放程度周期性變化,要更具有韌性、彈性和抗沖擊性,要基于規則制度,并能夠維護和引領全球化長期發展。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新氣候經濟)聯合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疫情背景下,未來對基礎設施進行可持續性投資將有利于刺激需求增長、釋放創新活力,為更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從長遠看,低碳發展是唯一可行的發展道路,高碳發展無異于自我毀滅。我們非常期待未來中國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對世界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前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給出了建議,當前應加快能源和經濟低碳轉型,戰略措施主要有三點:
一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十四五”期間高耗能產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到峰值,制訂并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區和行業達峰行動計劃,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達峰。二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保持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進度,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三是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同時,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終端部門電力取代化石能源的消費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