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中的太陽能制造商將有可能被迫與競爭對手合并,得以在行業擠壓中繼續生存。該趨勢可以使主要亞洲集團更加深入可再生能源領域。
由于可再生能源系統價格暴跌了近40%,太陽能制造商發現他們今年幾乎沒有任何利潤空間而言。行業專家稱很多企業由于規模太小而無力抵擋價格的低迷。
市
掙扎中的太陽能制造商將有可能被迫與競爭對手合并,得以在行業擠壓中繼續生存。該趨勢可以使主要亞洲集團更加深入可再生能源領域。 由于可再生能源系統價格暴跌了近40%,太陽能制造商發現他們今年幾乎沒有任何利潤空間而言。行業專家稱很多企業由于規模太小而無力抵擋價格的低迷。 最近瑞士Sarasin銀行分析師表示,曾經的行業領袖如德國Conergy AG、Q-Cells SE、Solar-Fabrik AG和Sunways AG將可能受到威脅。 許多美國和德國的制造商都受到了嚴厲的打擊,一小部分高調破產事件也對太陽能行業形象造成了損害。其中包括Solyndra在獲得5億多美元資金后仍舊關門倒閉,該破產事件引發了華盛頓的政治反彈。 同樣,許多中國企業也未能幸免于難,盡管他們占據太陽能電池板全球生產供應的主導地位,但沉重的債務威脅著他們的存活。 中國國有銀行為國內太陽能行業開立數十億美元的信用額度,以幫助目前僅有的數百家太陽公司進行拓展擴散。 這些公司多數為小型生產商,他們虧本銷售太陽能組件或者晶片和電池等用于構造太陽能組件的產品,導致了產品過剩,從而壓制了全球供應鏈價格。 這一問題現在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它似乎有意于推動小型生產商停產關閉,或者由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廠家接管。來自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份提議草案要求政府支持創建一到兩個產能為5GW的大型太陽能制造商和八到十個產能大約為1GW的中型制造商。目前,還沒有太陽能企業產能達到5GW。尚德電力作為世界上最大太陽能制造商,其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能也只有2.4GW。 尚德總裁施正榮在11月份舉辦的一次電話會議中提到,在第二季度,前六名太陽能組件供應商的市場份額飆升至55%,而去年同期僅為26%。他說:"我們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因為客戶認識到與長期發展定位清晰的企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英利財務總監Bryan Li上個月告訴分析師說,中國主要銀行正在收緊貸款,并已制定出他們想與之合作的太陽能企業名單,此舉將會淘汰一些企業。 "這些銀行希望看到行業整合以淘汰二線和三線企業從而為一線企業留下大的份額。" 進入企業集團 小型太陽能企業的私人資金已全部干涸,在嚴峻的行業狀況下,這些面臨資金短缺的企業則沒有可能說服銀行為他們開設信用額度。這將會使他們將目光轉向其競爭對手,嘗試合并與降低成本,或者找到大公司將其收購。私募股權公司Hudson Clean Energy Partners任事股東Neil Auerbach說:"太陽能企業間將會發生一些合并事件,以此來提高規模效益。這樣,一些公司將會被關注太陽能行業的、資本更為充足、更富管理戰略的公司所兼并。" 業內人士指出,去年,韓國Hanwha Chemical Corp收購了中國林洋新能源將近一半的股份,此案例模式可供整個太陽能行業參考。 Hanwha購買了該公司49.99%的股份,新創建了Hanwha Solar One Co Ltd。對于在困境中掙扎的中國企業來講,財力雄厚的合作伙伴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抵御經濟衰退。 "我不記得上次韓國企業收購中國企業的事情了,但我想對于那些想急迫進入太陽能行業的大公司來說是個不錯的啟發。"First hand Alternative Energy Fund投資組合經理Kevin Landis說。 他還指出,法國石油巨頭Total SA在美國Sun Power年初的一筆交易中占有大多數股權,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對美國私營太陽能公司Stion進行了投資。 金融危機以來,風險投資家對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投資的意愿顯著減弱,所以規模較小的美國初創企業也正在尋求大型合作伙伴。年初,美國一家小公司Helio Volt獲得了韓國企業集團SK Group的5000萬美元投資擔保。周一,其競爭對手Miasole也它表示正在尋求合作伙伴,以資助其發展。 對于那些看起來財力薄弱而不能保證太陽能組件20年使用年限的公司來說,尋求一個財力雄厚的合作伙伴或者總公司則變得尤為迫切。這樣客戶將被一些大的商家吸引,例如日本夏普電子太陽能集團和夏普美國太陽能集團。 夏普高級副總裁Eric Hafter說:"客戶們堅定的回來了,原因就是他們認識到我們的產品保證是絕對完美無缺的。最近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研究公司GTM Research研究員Brett Prior認為夏普、日本京瓷株式會社、三洋工業株式會社、日本三菱和韓國的LG公司、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公司都有能力收購規模較小的廠商,從而擴大其太陽能市場份額。盡管這樣,那些大公司可能會羞于收購那些正面臨困難的小公司。"他們只能等到一個三線制造商破產后去購買他們的設備,"他補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