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一度是金融機構眼中的“寵兒”。然而,受歐債危機、國外市場萎靡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大量收縮信貸,“融資難”成為制約光伏行業發展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可再生能源規劃,到2017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70GW,
光伏行業一度是金融機構眼中的“寵兒”。然而,受歐債危機、國外市場萎靡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大量收縮信貸,“融資難”成為制約光伏行業發展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可再生能源規劃,到2017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70GW,風能達到160GW,其中50%的太陽能裝機容量來自較小規模的分布式項目。 據此測算,2014~2017年,中國光伏電站需要7370億元的資金投入,其中分布式需要5220億元。 為尋求光伏電站融資模式的突破,中國光伏電力投融資聯盟近日在京成立。一頭是光伏行業的火熱夢想,另一頭卻是“融資難”的冰冷現實。光伏電力投融資聯盟的成立,或許可以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搭建一條值得期待的路徑。 資料圖片 融資路徑亟須拓寬我國光伏產業的融資方式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國內資本市場融資、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風險投資和民間融資等。銀行貸款是光伏產業發展早期相對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包括商業銀行貸款和政策性貸款。然而,由于近年來一些光伏龍頭企業破產倒閉的負面影響,商業銀行大量收縮信貸,銀行貸款不再是光伏企業的主要籌資渠道。 國際資本市場融資也曾是光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據統計,2005~2007年,我國光伏企業以美國資本市場融資為主。這期間,有11家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完成了上市,1家在香港完成了上市,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最高市值曾經達到了320億美元。2008~2011年底,我國光伏企業主要是以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融資為主。這期間,有10多家光伏企業,以直接上市、并購上市、上市公司轉投光伏產業等多種方式實現融資。國際金融機構也為中國光伏產業融資給予一定關注和支持。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也為中國光伏產業提供低息優惠貸款,不過也有一些相應的限制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光伏產業的自主發展。 在中國光伏電力投融資聯盟成立大會上,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董事長瞿曉鏵表示,美國光伏行業的融資手段或許有一定借鑒意義:“美國光伏項目融資領域運用的兩種新模式:一是ABS(發電資產抵押債券)。這種做法通常是把屋頂、小型、分布式的屋頂光伏電量項目租賃合同,把其中評級、質量比較高的租賃合同打包以后,通過國際上的三大評級機構評級,評級以后直接在公開市場可以發放債券。2013年、2014年,這種做法在美國成功地為光伏業務融資3億余美元。融資成本方面,過去兩年為4%~5%,相對來講比較低。” “二是Yieldco。這個詞本身也是一個創新詞匯,它是3個投資特性的組合——固定收益、成長性、上市。”瞿曉鏵說,上市就帶來了流通性和變現性。通常都會有一個發起人兼管理人,能夠放進Yieldco里的資產都是低風險、高質量的,并且是并網運營以后的資產,能夠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因此可以帶來穩定收益。 據瞿曉鏵介紹,Yieldco將凈現金流的85%左右作為紅利,分派給投資者,同時通過發起管理人對新項目的強大開發能力,以及已有項目的并購能力,為股東提供12%~15%的成長空間。在美國,這種融資方式去年為光伏行業帶來了100多億美元的融資。 “Yieldco的融資成本(現金分紅率),為2%~3%,高的時候也會達到5%~6%。”瞿曉鏵說。 融資環境亟待改善 光伏產業鏈是典型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融資渠道的暢通與否,對產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光伏產業融資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日益重視與金融支持之間脫節較為嚴重;傳統單一的金融融資手段已不能滿足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需求;金融市場化運作與極具國際競爭力的光伏產業地位不匹配,等等。 “我國目前的融資成本是世界上比較高的。比如,一座光伏電站在歐美日的融資利率普遍在3%以下,而我國則普遍高達8%甚至10%。一座光伏電站,如果按每千瓦1萬元以及每年發電1000度計算,假定銀行利息為10%,這意味著,要達到‘1塊錢1度電’才能還上銀行利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會上表示。 李俊峰告訴記者,如果按照歐美日2%~3%的普遍利息水平,則意味著融資成本大幅降低。世界銀行在1997年開始支持中國搞商業化開發項目,那時候貸款利率也是2%~3%。如果用這樣的利率來建設電站,我國的光伏發電成本就會明顯降低。這將成為今后投融資體制改革對新能源特別是光伏發展帶來的重要利好。 “目前,我國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逐步穩固,未來需要更大規模地啟動光伏電力市場加快清潔電力生產。光伏電力是全新的電源模式,當前我國的現有金融服務并不能完全滿足光伏電力訴求,金融體制機制對多元化的光伏發電應用也存在諸多制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懷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懷珍建議,為解決融資矛盾,需要根據光伏電力特性,結合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構建良好的投融資環境——這不僅需要加強產業和銀行間的有機協作,更需要完善光伏投融資市場要素。促進光伏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從國家層面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細分并完善傳統融資模式,優化完善融資環境。 練好內功方為根本 “現在,管理部門為了控制補貼額度而進行總容量控制。每年,總的補貼指標層層下發后,基本上都到了下半年,但這又是當年要完成的指標。這往往造成我們為了完成當年指標而‘未批先建’,或者拿到指標以后搶工期,進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規劃證、施工證、土地證都會引發貸款問題。尤其是土地證,有些銀行要求土地證明期權,而實際上,在當年開工、當年完工的情況下,土地證明在當年往往拿不到。這類問題給我們帶來了現實的融資障礙。”中民新能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韓慶浩告訴記者。 韓慶浩表示,光伏行業建設周期與融資不匹配,光伏電站建設很快,有人甚至說兩三個月就能建完,時間很短。但與此同時,資金要求卻非常大,相關短期貸款遠遠不能滿足光伏電站建設期的要求。但如果改為長期貸款,又會大幅增加項目成本,影響項目收益率。 目前,光伏電站的融資模式仍主要為傳統的抵押貸款,這使大型國有資本或上市公司優勢明顯,而民營企業卻很難為項目籌集足夠資金。此外,貸款通常用公司資產而非項目資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高質量項目的激勵。 對于商業銀行融資嚴重受限、資本市場融資環境欠發達的現實,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在會上建議——服務專業化。銀行支持光伏電力發展,能不能先成立一個專職部門來做業務?對小型光伏發電項目,能不能設立一個貸款網點,進而改進服務?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要進行金融產品創新,使貸款能夠與光伏電站特性相適應,既能夠提供長期貸款,也能夠給小型項目提供小額貸款。與此同時,也要探索“綠色信貸”——利率適度下浮,抵押方式更靈活。應當推廣項目融資,即用項目電費收益權進行質押,而不再要求股東項目業主以固定資產抵押。 值得一提的是,天合光能集團董事長高紀凡認為,光伏行業也不能只指望金融資本,還應專注練好內功。“現在,不僅要看到巨大的發展空間,更要提供產業怎么給金融機構帶來穩定和可預期收益的解決方案,這才是關鍵。做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這樣,金融資本進來以后嘗到甜頭,今后就會繼續支持。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使金融資本蒙受損失,只會使得金融資本加快‘逃離’光伏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