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學派認為,企業的優勢應來自于企業家的創新和管理,政府不應直接插手企業間的競爭,更不應幫助企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
然而回顧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泡沫之前政府的偏向性政策,還是泡沫之后政府的國有化救贖,中國光伏企業和政府之間始終牽扯著不清不楚的關系,這確令西方人有理由對
持政策,即使中國光伏企業并沒有從龐大的市場份額中賺到什么錢,即使數百萬歐美普通能源消費者借中國廉價組件提前享受到了綠色能源,即使中國龐大的光伏產能養活了歐美眾多設備和原材料供應商……歐美市場監管者仍然認定:中國光伏企業是不受歡迎的規則破壞者,以及享受不公平優勢的政府背景企業,甚至有人將中國光伏企業視作中國政府的“經濟戰武器”,而“雙反”就成為歐美國家自我保護的盾牌。
國有化的“偽救贖” 經營情況迅速惡化之下,一批光伏企業開始被迫走向國有化。 江西新余市政府資產管理公司出手購入賽維股權,有媒體稱無錫國資委下屬無錫國聯公司或將重組尚德……地方政府的國有化努力,既是對光伏企業的救助,也是對已和光伏企業深度捆綁的地方政府自身的救助。 一旦光伏企業破產,地方政府將面臨大量失業勞動力以及數十億無法追回的銀行貸款和供應商欠款,隨之而來的矛盾和問題將十分棘手。 這些地方政府的國有化救助努力,本質卻仍是一種“偽救贖”。 曾經各地政府逆市場規律的揠苗助長,本身就是光伏困境的重要起因;現時政府的兜底性國有化救助除了能解企業財務的燃眉之急,仍不能給企業帶來技術、管理或者商業模式上的脫困之術。 況且,國有化之后的光伏企業股東結構更復雜,管理成本也將上升。最關鍵的是,中國地方政府的國有化救助將被歐美光伏企業用作中國政府補貼光伏企業的新證據,影響美國“雙反”的最后終裁結果以及歐洲的“雙反”調查,再度嚴重危及中國光伏企業的海外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樣的救助不僅短視,而且從行業整體來看,有害無益。 值不值得救 但是對于光伏行業的救助并非沒有意義,只能說目前的國有化救助方案是病急亂投醫。光伏行業作為新興綠色產業,其戰略意義毋庸置疑。光伏發電成本近兩年迅速降低后,離平價上網也已經不遠。 中國光伏企業雖然起步晚于歐美同行,但是近幾年已經在國內形成一條非常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過去所謂的原料、市場兩頭在外已經得到部分扭轉,從設備到原料都有本土企業可以供應。即使是一些高端原料,例如正銀,都已經開始有本土企業挑戰外資品牌的壟斷,如此完善的產業鏈和專業的企業間分工在國內并不多見。 而且,包括尚德在內的一些國產組件品牌在海外市場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品牌聲譽,筆者曾做過調研,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這四大品牌在海外業主和終端用戶心中的聲譽相當不錯。 此外,近幾年的光伏大躍進雖然導致了光伏產能的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