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2016年8月刊
作者:吳軍杰
最近,業內關于光伏扶貧的爭議似乎一下子多了起來。不少人擔心,光伏扶貧很可能會淪落為又一個“金太陽示范工程”。
這種擔憂
首先,來看看目前扶貧工作的主要難點在哪里?
由于資源和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的西部貧困地區,如何持續獲取收益,如何積累收益去投入再生產,以良性循環的發展幫助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一直都是扶貧工作的主要難點。
也就是說,判斷扶貧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標,是能否帶給貧困戶持續、穩定的收益。
而這,恰恰正是光伏發電的突出特點。只需一次性投入,便可擁有穩定、持續的產出能力,且可輕易變現為同等特性的現金流。這種公認的良好的金融屬性,使得光伏發電具有清晰、穩定、可控的未來收益,這對精準脫貧戰略的實現而言,無疑具有莫大的價值。
其次,多位于西部的貧困地區,也是光照條件較好、荒山荒地或貧瘠土地較豐富的地區,這些資源條件恰恰是發展光伏發電所需。
因此,可以這么說,光伏與扶貧的結合是順理成章的事,甚至可算是天作之合。
正如有政協委員指出,光伏扶貧的“造血”功能可以有效防止“脫貧再返貧”的問題,不僅讓貧困戶有持續的收入來源,還可以解決未來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問題,是實現產業與扶貧有效結合的新路子。

當然,光伏扶貧這一新的市場需求板塊的出現,對于國內光伏產業自身而言,更是益處多多,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產能,甚至可能還具有雪中送炭的價值。
隨著消納矛盾帶來的利益沖突日益凸顯,西部大型地面電站市場的快速萎縮已成定局,而正在淪為少數大公司游戲場的“領跑者基地”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分布式等市場,顯然難以消納仍在快速擴張的上游產能,產業劇烈震蕩或已勢所難免。
盡管相比地面電站市場的規模而言,扶貧市場的總量并不大,但其集中爆發的需求,卻可以在短期內為上游產能消化提供一定支撐,對于減緩行業劇烈動蕩的作用不容小覷。
所以,無論對于光伏行業還是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將光伏用于扶貧,都具有莫大的價值和意義。
這實際上也回答了光伏發電本身是“窮人”為什么卻還要被用去扶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