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的救市“組合拳”和國家電網的“180度大轉彎”,令危在旦夕的中國光伏產業生機匝現,但解決燃眉之急所需的財政補貼資金和銀行貸款卻仍未明朗
美國市場關閉,歐洲市場大門也正在合上,在光伏組件商的最危急時刻,中國政府和電網企業終于出手,拯救這個直接涉及40萬人就業的產業。
今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其中規定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21吉瓦(1吉瓦=100萬千瓦)。截至2011年底,這一數據僅為3.6吉瓦。
兩天后,國家能源局向各省發改委發出《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要求各省上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實施方案,其中規定“每個省申報的數量不超過三個,原則上總量不超過50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的連續出手,拉開了中國拯救光伏的序幕。10月26日,國家電網[微博]公司(下稱國網)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三份支持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文件。此前,國網一直被指責在分布式能源發展問題上態度消極,是國內光伏市場開啟的重要阻礙之一。
光伏因其能量密度低、隨機性強、商業化儲存困難的特性,最適合采用分布式發電方式,歐美等光伏裝機大國也是通過此路徑來推動光伏市場發展。
所謂分布式發電,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資源,裝機規模較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系統,一般接入低于35千伏或更低電壓等級的電網。
目前國家能源局和財政部正在緊急制定相應補貼方案,支持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另據了解,中央決策層亦對光伏問題有直接批示,要求盡快制定措施,開啟國內市場,拯救光伏企業。
然而組件商們最期待的拯救措施,并不是開啟市場的長遠之道,而是輸血救命的應急之策。
依照目前的市場行情,諸多光伏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的渠道已經斷絕;而商業銀行方面亦視光伏產業如燙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雷霆救兵
情況仍在惡化。
繼美歐雙反后,印度反傾銷局三季度末亦收到了印度企業的申請,有可能對原產于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相對于“重中之重”的歐洲市場,印度去年只進口了不足350兆瓦(1兆瓦=1000千瓦)的中國光伏產品,涉及極少數企業。但業界擔心,此舉可能引發多米諾效應。
遭遇群毆的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奮起反擊。
11月1日,應中能硅業、賽維LDK等光伏企業申請,中國商務部開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該調查還將今年7月20日已發起的對原產于美國、韓國的進口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多晶硅反補貼調查進行了合并。
同時,中國光伏業界越來越達成共識:不改變“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中國光伏產業注定走不出寒冬。
商務部網站顯示,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洲出口達204億美元,約占同期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3%;而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總值超過31億美元,占到了中國光伏產能的10%以上。當歐美市場大門關閉時,中國光伏組件商寄希望這部分產能由國內市場填補。
中國高層亦關注到國內光伏產業正面臨生死存亡。多名業界人士告知《財經》記者,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專門就此事作出了批示。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吉瓦以上;其中,光伏分布式發電占據10吉瓦”。
此前,為了完成2020年的節能減排國際承諾,中國曾對“十二五”光伏裝機規劃目標一調再調,從最初的5吉瓦,一直飆升到21吉瓦。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省緊急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通知稱:“首批示范區在若干城市相對集中安排。每個省(區、市)申報支持的數量不超過3個,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萬千瓦。”
按全國31個省(區、市)計算,此輪政策驅動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總量最高將達到15吉瓦,遠超“十二五”規劃中的“光伏分布式發電占據10吉瓦”目標。
15吉瓦的裝機量,總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元,全球業界為之側目。
業內諸多人士指出,國家能源局官員一直力推分布式電源和西北部荒漠大規模風光電站“并行發展”的思路;但分布式電源卻一直遭遇“并網難”的困惑,風電和光伏亦被電網人士稱為“垃圾電”。
10月26日,國網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的工作意見》。此次會議,國網同時開通了1176個電視電話、網絡視頻分會場,超過2.1萬名國網中層骨干參加了會議。光伏業界一時受寵若驚。
《財經》記者注意到,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建設”,被列為該規劃的七個重點任務之一。
國網松口
業界對中國光伏行業“兩頭在外”的批評由來已久。早在2011年10月美國“雙反”之前,打開國內市場的呼聲就已十分強烈。特別是在歐盟發起“雙反”之后,這種呼聲更是空前高漲。
2011年5月開始,財政部、發改委、能源局和光伏行業協會密集開會,研討光伏組件商如何走出困境,光伏組件商和國網也多次參會。
據參會人員回憶,歷次會議均集中討論三個話題:光伏企業自救辦法、補貼的力度和方式、電網該如何配合。
分布式被認為是最適合光伏自身特點的發電形式。截至2011年底,德國光伏發電總裝機量達到24.7吉瓦,其中分布式占比近80%,主要應用形式為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單個發電系統平均容量僅為20千瓦。
在國內,截至2011年底3.6吉瓦光伏發電裝機中,分布式只有0.2吉瓦。
多數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國網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態度消極,是造成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網也自有其做事的邏輯,自發自用的分布式能源沖擊了國網低買高賣吃差價的商業模式,“自發自用一度電,國網就少輸一度電、少掙一度電的錢”。
光伏組件商到了最危急時刻,國網終于松口。在國家能源局拋出拯救光伏具體方案之后一個月,國網召開了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新聞發布會,意在為國內光伏市場啟動提供硬件。
事實上,國網對分布式發電的趨勢已有預案。早在2011年3月,國網發展策劃部已著手進行分布式電源的專題研究,形成了五本“磚頭厚”的研究報告。
今年7月15日,國網的年中工作會議決定,以上述報告為基礎編制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措施,會議要求將“支持新能源規范有序發展列為下半年重點工作之一”。
國網高層對此表態“支持、歡迎、服務”。國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領銜了文件起草工作,除國網總部八大部門外,11家省公司和22家地市公司,也參與其中。
10月26日新聞發布會后,國網又密集出臺了十個附屬文件,具體涉及接入方案、技術操作規范,以及申請分布式光伏并網的各項表格與合同樣本等。
張正陵稱,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規范地市級公司的操作,保證新政落到實處。“基層電網公司對政策的理解可能差別很大,如果沒有統一規范,很可能最后執行起來五花八門。”
合肥供電公司發展規劃部主管趙鋒介紹稱,目前對地市級電網公司而言,新政涉及的絕對工作量還不大,但“對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產生了影響”,“原來發電項目的并網審批權在省級公司,現在權力下放到地方,我們需要一個適應調整的過程”。
張正陵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