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投資大師巴菲特的這句名言無疑是對當前處于泥沼中不能脫身的全球光伏業的真實寫照。
太陽能光伏,這個曾經讓無數投資者拎著錢袋大舉殺入、制造了高速增長神話的戰略新興和明星產業在去年陽春伊始一夜入冬,而今窗外的春花開的正燦爛,而整個光伏行業仍舊在寒冬中苦苦掙扎:外需低迷、產能過剩、價格戰、雙反調查……一個要依靠陽光照射生存的行業如今卻被濃厚的陰霾所籠罩。
內外交困,原本靠簡單擴張產能就能賺錢的光伏企業不得不悄然調整路子,或延伸產業鏈,或急攻國內市場,或發力品牌塑造……大多數人都堅信,既然能源是社會發展的剛性需求,而傳統的能源正在減少,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只要挺過最黑暗的時刻就一定可以迎來黎明。然而,這一次的黑夜比人們想象中的要漫長的多。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每一個光伏企業面前,而作為占據世界50%以上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更是如此:伴隨著海外市場補貼連續下調或停止,海外市場急劇收縮,而國內新增裝機容量根本無法有效消耗現有產能,行業洗牌也就無可避免了。
浙江中小企業首迎倒閉潮
去年9月份,一則消息在光伏業內悄然流傳:鑒于歐債危機的蔓延及德、意等光伏大國削減補貼,在過去幾個月里,國內已有50多家太陽能企業倒下,三分之一的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作為佐證,在美國上市的尚德、晶澳、中電光伏、賽維LDK等光伏企業,在二季度業務均出現虧損。
在度過金融危機之后,2010年世界光伏市場疾速成長,世界兩大光伏安裝大國德國、意大利的安裝量均有翻倍成長,市場規模達到約600億美元,促使大量投資涌向光伏行業。光伏產業迅速發展,盲目擴張。大批企業進入這一行業,以浙江為例,2011年9月份浙江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且規模在100MW以下。中小企業的產品多集中于進入門檻較低光伏組件領域,技術含量低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大量企業的涌入造成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受限。
產能嚴重過剩,已導致目前一些小企業的生產接近盈虧平衡點,被合并或者關閉成為企業不多的選擇。這也預示著光伏行業一輪行業洗牌的到來,為數眾多的光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浙江協成硅業破產
2012年1月17日,浙江協成硅業有限公司(下稱協成硅業)行政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向媒體證實,該公司正在走破產清算程序。“目前公司已經全面停產,5月后才會有新的結果。”這位負責人表示。由此,協成硅業成為繼“2011光伏風暴”之后,國內多晶硅行業第一家破產的公司,在業界引起巨大的震動。
2008年6月,作為協成硅業的母公司,新成達集團曾向當地描繪了一份美好的圖景:一個總投資40億元,規模達40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和3300噸/年的多晶硅生產建設項目,將會在嘉興港區誕生。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項目將在5年內全部建成投產,預計將實現年銷售收入120億元。這在當地并不多見。協成硅業原本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全部項目,不曾想全部投資尚未完成,公司在第4年便走到了盡頭。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身陷困局的多晶硅企業不單單是協成硅業一家。此前也有多家公司試圖上市,但都因多晶硅價格暴跌而擱淺。其中,樂山電力和天威保變就曾發布公告,其合資公司樂電天威硅業的多晶硅生產線就因生產成本倒掛而停產。彼時,國內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業已經停止生產,協成硅業面臨的困境僅僅是一個側面。光伏產業整合不可避免,不少企業也將吞下盲目擴張的苦果。這這只不過是繼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門檻之后,國內多晶硅企業面臨的又一次大洗牌。
沒有利潤分配的基礎就沒有整合
去年,當很多光伏企業老板都不知所措時,沈福鑫給出了一個浙江光伏企業的自救方案,那就是“抱團發展”。這一方案的具體措施,是在每一個區域比如寧波和杭州,選擇當地的光伏龍頭企業,如昱輝和正泰,由這些企業牽頭整合光伏中小企業,達到企業的共贏。
10月28日有消息報道昱輝陽光將整合20家開化當地的中小光伏企業,并成立了開化昱輝公司,由昱輝陽光控股,20家小企業參股,通過輸出管理經驗,實際上是讓中小企業做昱輝的代工。
但是這一美好的設想卻遭到昱輝陽光的否認: “這一開始就只是一個意向。”昱輝之所以會啟動整合,原本的意圖是通過這些小企業和分銷店建立聯系,抓住客戶。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整合小企業各自的成本優勢,使整體成本降低。但是目前小企業沒有任何利潤,全部虧損生產,而沒有利潤分配的基礎,整合也無從談起了。當時昱輝陽光負責人還表示:“目前光伏產業多面臨的低谷期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低谷,而是將持續下去,中小企業即使不生產而采取停產戰略,也沒有可能維持太久,因為預計不到市場的復興會在什么時候。”
而此前正泰太陽能董事長仇展燁也表示,沒有整合中小企業的計劃。他還表示,正泰太陽能目前對產能擴張的需求不大,即使需要擴張,也希望是通過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引進來提升,不考慮整合中小企業的手段。
賽維LDK帶頭裁員減壓
4月3日,德國最大光伏企業之一Q-Cells向當地法院遞交破產申請,該公司2011年全年虧損額達8.46億歐元(約合11億美元),產品跌價與銷售不暢使得入不敷的Q-Cells步履維艱。作為受此影響最大的當屬江西賽維,其為Q-Cells“量身定做”的1.5萬噸多晶硅擴產項目成為賽維難以擺脫的巨大包袱。
4月6日,一位自稱為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維LDK”)的員工日前在網絡上公開稱,其公司將大規模裁員,工齡不滿三年者將被全部辭退。頓時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引發廣泛關注。
雖然在正式公告之前,公司稱此次為優化成本并非裁員,但紙終究包不住火,產能嚴重過剩、負債額度驚人的賽維已經深陷危局,裁員實屬必然。隨后該公司正式發布裁員的公告和相關細則。4月8日,賽維員工數目最多的新余硅片廠開始裁員,一位賽維內部高管人士證實,在賽維工作不滿2年的員工將被全部辭退。
多位賽維員工分別對外證實,賽維此次裁員分為兩批。第一批裁員從4月8日開始,主要針對新余總廠的硅片事業部。第二批也將在近幾日內啟動,具體方案不詳。而一位賽維內部人士透露,全部兩批裁員都將在本月15日前全部完成。
第一批裁員的具體標準是:在賽維工作不滿2年的員工將全部被辭退。同時,對被裁員員工的補償方案是:工作不滿1年的賠償1個月工資,工作滿1年不滿1年半的賠償一個半月工資,工作滿1年半不滿2年的賠償2個月工資。賠償部分按照向前推12個月的平均月工資結算。上副主管和助工以上級別的員工(含副主管和助工),不在此次裁員范圍內。賽維內部員工的等級制度從下而上依次是:員工-班長-值班主任-副主管。對于工作滿2年的員工,如果主動提出辭職的將不予賠償。而如果在賽維工作滿2年,所在車間崗位飽和,也將安排在家待崗。待崗工資為每月600元。
也有個別部門員工透露,其部門將裁員標準上升到工作不滿三年的員工。工作滿三年的員工,安排分流轉崗。工作滿三年以上,且車間人員飽和的,將安排休長假,三月一休,每月660元,可續休。
賽維新余總廠硅片事業部是整個賽維人數最多的部門,總員工數有1萬人左右。賽維董事長助理李龍吉告訴記者,賽維目前共有2.5萬名員工。對于此次裁員總規模,公司公共關系部的李龍吉未對“數千人”的傳言數字做出回應,半官方的消息稱裁員3000人,而另有內部人士透露鑒于公司未來將助推系統集成業務以求翻身,裁員的規模遠大于3000,或達到6000以上。
自救比他救靠譜
繼國家出臺統一的上網電價規則之后,不少光伏企業仍然寄希望于國家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特別是在光伏產業處于風雨飄搖的當下,這種渴望尤為強烈。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兩會”上,各光伏企業的大佬們對“制止”和“防止”的敏感也足以看出。
然而,光伏產業是一個新興領域,政府主要是在宏觀上對其進行引導和鼓勵,比如指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給予扶持,就好像VIP客戶擁有一些優先發展的機會。
在產能過剩的現狀下,優勝劣汰將是光伏企業的必然選擇。重新洗牌的大環境下,優化整合將是中小企業的未來方向。不過,整合并非那么容易,如何重新分配企業原有的各種資源,最大化地實現優勢互補,這將是中國光伏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