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電荒”時代將重來完全是杞人憂天12月起,全國多個省份出臺“限電”通知。湖南省發改委在本月7日發布的《關于啟動2020年全省迎峰度冬有序用電的緊急通知》稱,全省最大負荷已達3093萬千瓦,超過冬季歷史紀錄,日最大用電量6.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1%,電力供應存在較大缺口,為保障全省電網平穩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湖南啟動有序
擔憂“電荒”時代將重來完全是杞人憂天
12月起,全國多個省份出臺“限電”通知。湖南省發改委在本月7日發布的《關于啟動2020年全省迎峰度冬有序用電的緊急通知》稱,全省最大負荷已達3093萬千瓦,超過冬季歷史紀錄,日最大用電量6.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1%,電力供應存在較大缺口,為保障全省電網平穩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湖南啟動有序用電。
除湖南外,江西、浙江、內蒙古等省份的部分城市也出現“限電”情況。這一狀況讓部分人又回想起電力供應不足的“拉閘限電”時代,更有甚者將“限電”與煤炭進口聯系起來,稱“電荒”時代將重來,事實真的如此嗎?
01
本輪“限電”的原因是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此輪“限電”的原因是什么。
我要強調的是,對于此次部分地區短時間電力供應緊張,有聲音說是因為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減少,用于發電的煤炭供應不足導致的,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稍微了解一下煤炭進口就會知道,我國煤炭從澳大利亞進口占比非常小。以2019年為例,全國原煤產量約為39.7億噸(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而當年自澳大利亞進口全部煤炭到港量僅為7760萬噸,還不到我國原煤產量的2%。
再說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以焦煤為主,而發電用的電煤多為我國自產,可見一國煤炭進口量的減少,對全國供電形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其實這個問題,國家發改委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其在17日的回應中曾明確表示:“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
來得比往年更早的寒潮首當其沖。氣象數據顯示,12月以來,受強冷空氣影響,此輪“限電”的多地氣溫異常偏低。
如江西氣溫早早踏入冰點,湖南12月上半月的全省平均氣溫也僅為為6.8℃,較常年同期(8.5℃)偏低1.7℃,為2000年以來的同期第3低值。
和集中供暖更多的北方省份不同,上述地區的采暖均以電力為主,早來的寒潮引發供電“激增”,給電網運行帶來不小的壓力。
另一方面,在低溫寒流侵襲導致用電負荷超預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工業生產卻在高速增長。
眾所周知,工業用電一直是耗電大頭,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因素,上半年很多工廠并未能全面開工,而各地卻已經規劃好了每個月的大致用電量。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隨著歐美秋冬季節疫情的爆發,西方大量工廠停工,其訂單不得不轉移到中國這樣產業鏈完整、疫情控制的好的國家。
雖然疫情下的西方的日子已經很慘了,但圣誕禮物該買還是得買,一系列因素的疊加,11月份出口爆炸式增長,國內工廠也開足馬力全力生產,連帶著用電量劇增。
根據海關總署12月7日發布的數據,1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1.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
美國零售商也預計,進口的同比增長至少將持續到4月份。預計12月的進口將同比增長11%。
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驗證了這一點,短短幾個月,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已經變成正值。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0%;1至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
工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發電量的激增自然也是理所當然。從發電量看,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月提高2.2個百分點。從用電看,11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月提高2.8個百分點。
這一情況在宣布“限電”的多個省份更為顯著。
湖南12月上旬發受電量同比增長19.8%,截至目前最大用電負荷3144萬千瓦,較此前冬季歷史最高記錄高出163萬千瓦;江西12月上旬發受電量同比增長18.4%,截至目前最大用電負荷2631萬千瓦,較夏季最大用電負荷高出52萬千瓦,創歷史新高。浙江12月上旬發受電量同比增長9.2%,位居東部省份前列。
除了異常低溫趕上工業產能全開,節能減排也是此次限電的原因之一。在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之后,我國每年都會制定節能減排指標。
為了完成減排指標,一些發現自己今年可能滿足不了節能減排指標的地方,就不得不出臺一些限電措施,來確保自己可以完成今年的指標。
02
電還“夠用”嗎?
“限電”的原因找到了,那我國的電到底夠不夠用呢?答案是,電量肯定夠用,但電力調配仍有改進的空間。
中國是世界上電力生產最多的國家,2019年發電量達7503.4億千瓦時,比2018年增加了4.7%,占世界總量的27.8%,這一數字差不多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不僅如此,中國的發電量還在快速增長中。根據中電聯的《2019-2020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截至2019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已達20.1億千瓦,預計202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3億千瓦。
中國發電量遙遙領先
分類型看,水電3.6億千瓦、核電4874萬千瓦、并網風電2.1億千瓦、并網太陽能(5.890, 0.54, 10.09%)發電2.0億千瓦、火電11.9億千瓦。火電裝機容量中,煤電裝機10.4億千瓦、氣電9022萬千瓦。
盡管電量充足,但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不匹配,有電送不出的問題仍相當嚴重。例如,中國“三北地區”擁有中國80%的風電資源,但“三北地區”人口較少、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用電需求不高。
由于電網必須實時平衡,因電網消納能力不足而被迫放棄的風電,稱為“棄風”。2015年前后,“三北地區”的棄風率達到峰值,平均棄風率超過20%,部分地區棄風率一度接近100%。
中國已是全球風電場發電最多的國家
有電“送不出”,沒電還“引不進”,外受電能力有限加上機組故障也影響著電力供應。
據媒體報道,湖南外受電通道能力600萬千瓦、江西外受電通道能力260萬千瓦,目前已全部送足。而煤電因長期高負荷運行故障風險增加,湖南岳陽電廠、寶慶電廠機組近日相繼故障停運,影響電力供應102萬千瓦。
可以說,限電,是電力系統有效容量不足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現有的能源制度正推動火電逐步“托底”、為新能源“讓路”,新能源裝機容量不斷擴大,卻沒有調峰的能力。
用電負荷一旦突增,就只有火電頂上。這種能源生產結構的調整,讓現階段能源供應較為脆弱;加上煤炭價格不斷高企,在現行定價機制下,火電企業虧損維持電力供應的意愿明顯也不強烈。
國家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多家央企已經行動起來,確保電力供應。例如,國家電網出臺迎峰度冬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八項舉措,表示要充分發揮大電網平臺優勢,挖掘跨區跨省通道送電潛力,積極組織電力資源,確保祁韶直流、鄂湘、鄂贛等外受電通道最大能力送電,大力支援湖南、江西等地用電。
國家能源集團也出臺了七項措施全力保障供煤供電供暖。其中,將加大煤炭生產,優化調整品種結構,增加電煤產量。
此外,中國大唐、中國華電、南方電網、國家電投等企業也表態全力以赴確保電力有序供應和供電質量。
因此,擔憂“電荒”時代將重來完全是杞人憂天。
比較有意思的是,此次“限電”,也并非完全有害無益。前文說到本輪供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口暴增、制造業“產能暴漲”。但是這種漲幅能夠化為金錢“落袋為安”卻是有疑問的。
今年原材料、運費、集裝箱價格紛紛暴增,再算上近半年人民幣匯率的漲幅,這意味著制造業的“暴增訂單”很有可能是在“賠本賺吆喝”,甚至還會出現“業務做不過來,結果越做越虧”的情況。
而這一增幅很可能只是疫情+圣誕因素下的臨時現象,一旦企業因此擴大生產,未來或又要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此次限電之后,企業也需要對產能進行更加完善的動態管理。而不是盲目增產,最后跟風虧本。
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部分地區短時間電力供應緊張,或許也“恰好”可以給當前過熱的制造業“降降溫”。
作者: 來源: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