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報告|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12-21 14:19:53 太陽能發(fā)電網
碳中和影響之五問五答問題一,什么是碳中和,對我們意味著什么?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碳中和意味著社會經濟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 和二氧化碳吸收總和為零(包含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我國目前碳排放主要來源是能 源,工業(yè)過程,農業(yè),廢物處理,碳吸收主要來自森林綠化。2019 年全國碳排放約在 115 億噸二氧化碳當
碳中和影響之五問五答

問題一,什么是碳中和,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碳中和意味著社會經濟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 和二氧化碳吸收總和為零(包含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我國目前碳排放主要來源是能 源,工業(yè)過程,農業(yè),廢物處理,碳吸收主要來自森林綠化。2019 年全國碳排放約在 11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為美國 58 億噸,歐洲 35 億噸的 2~3 倍,但是人均與歐盟相當、 不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相比西方經濟已經穩(wěn)態(tài)而中國計劃在 2035 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以及在 2050 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碳排放下降的約 束將使得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更具挑戰(zhàn),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但同時也將加 速中國的能源轉型、使得我國經濟最終受益。

我們認為碳中和目標是美麗中國下實現能源革命戰(zhàn)略目標思想的更進一步,將使得中國 在 2060 年獲得不僅是更清潔,也會是更經濟和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對內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 能源主體,一次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 100%,終端能源消費中氫能達到 30%,完成凈 零排放。相比傳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資源規(guī)模是前者的 800 倍,因此制造業(yè)屬性 遠大于資源屬性,即使在平價之后中國制造業(yè)也能更好的發(fā)揮優(yōu)勢,在光伏,風電,鋰 電池和氫能等產業(yè)產生規(guī)模效應和技術迭代后實現能源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帶來更經濟 的成本。考慮到中國新能源產業(yè)的全球市場地位,我們認為能源轉型也將有利于中國在 能源供給上擺脫對海外的依賴。到 2050 年隨著中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達到約 60%,石油 進口會下降到 40%以下的水平,提升國家的能源安全,而當中國完成可再生能源+氫能的 平價,甚至我們可能會成為能源出口國,改變目前的全球能源版圖。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fā)力,實現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轉型,在供給 端,將會推動非化石能源電力比例提升和電氣化率提升,在非電能源領域將會加速推動 氫能的發(fā)展;在需求端,將會推動節(jié)能減排,一方面對能耗的控制我們認為不會放松, 加速沿海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會建立碳排放的監(jiān)測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體系,逐步完成 對于減排的推動。

問題二,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相關到底會帶來多少裝機和產值空間?

對于投資者來說最常問的就是,新能源發(fā)展可以帶來多少成長空間,我們在 2060 年中國 人均 GDP 達到 4.8 萬美金,單位 GDP 能源消費達到 0.12 千克標煤/美元的假設下,估計 中國在 2060 年能源消費為 67.3 億噸標準煤(對應 1 億 EJ),其中終端電能消費比例 70%, 剩余由氫能滿足。需要在運光伏(含光伏制氫)、風電、核電、水電裝機達到 14,700、1,660、 386、520GW。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上,我們假設 2060 年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會達到 438 輛,其中乘用車 402 輛,商用車 36 輛,電動車比例將會達到 98%,剩余車輛為氫能汽車 (主要是重卡)。

我們從累計投資和年度產值兩個角度看碳中和主題投資的規(guī)模:

國內綠色能源總投資 2060 年將會累計達到 55 萬億元。其中,國內光伏新增裝機 20 萬億元,風電新增裝機 14 萬億元,核電新增裝機 5 萬億元,儲能新增裝機 7 萬億元, 清潔制氫新增裝機 9 萬億元;疊加海外光伏新增裝機 47 萬億元也主要由國內光伏產 業(yè)鏈承接,我們預計國內清潔能源行業(yè)將受益于總價值 102 萬億元的綠色能源投資。對應裝機來看,我們預計未來國內光伏累計裝機會達到 14000GW,成長 70 倍。國 內光伏市場年需求有望達到 700GW,是目前的超過 20 倍,如果考慮國內產業(yè)鏈承 接海外需求則將會達到 3000GW/年以上,是目前的 25 倍。并且國內儲能市場也將 達到超過 1 萬 GWh 的累計裝機來平衡波動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帶來每年新增需求在 700GWh 以上。

國內新能源年度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 0.77萬億元成長到 2060年的 10萬億元水平。其中清潔發(fā)電從 0.7 萬億元擴張到 6 萬億元,覆蓋我國全部電力需求。新能源車方 面,我們估算 2020 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在 46 吉瓦時,2045 年隨新車銷量增長將達峰 在 4,140 吉瓦時,增長近 90x,而后隨著新車銷量見頂回落至 2055 年后穩(wěn)定在 2,875 吉瓦時,對應新能源車年產值將從 2020 年的 0.049 萬億元,增長到 2045 年頂峰期 的 1.2 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占主要份額,剩余約 0.04 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 產值。

問題三,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么影響?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

第一、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是主線。我們認為市場容易高估 1-2 年內的變化, 但往往低估 5 年的變化,我們已經看到能源和交通行業(yè)在新能源相關技術變化下正處于變革前夜,在今年初特斯拉的估值超過豐田汽車成為最大市值的車企,10 月美國最大的 新能源公司新世紀能源(NEE)超過埃克森美孚(EXB)都顯示我們正處在這個拐點上。 而在行業(yè)內技術發(fā)展的細分領域我們看到:

光伏發(fā)電圍繞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技術競賽持續(xù)白熱化:包括主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未來 3-5 年的異質結電池帶動轉化效率向 24.5~26%邁進,我們看好未來 5-10 年的鈣鈦礦 技術疊層技術一旦突破有望達到 28~29%的轉化效率,甚至突破 30%;也包括發(fā)電端 功率優(yōu)化器的普及應用、逆變器控制單元向組件級別,甚至未來電池組串層面升級 等。看好陽光電源。

大尺寸風機不斷突破極限,以容量換取成本下降途徑:包括陸上風機逐步突破傳統 塔筒和葉片限制,向高單位數機型邁進;海上風機不斷突破極限,向 20MW 以及更 高機型和深海浮式推進。建議關注日月股份(未覆蓋)

鋰電池技術從高鎳向固態(tài)演化:動力電池的發(fā)展必然向能量密度更高的高鎳電池發(fā) 展,而未來會進一步向固態(tài)電池,甚至新型的電池結構演化。因此掌握電池研發(fā)技 術的龍頭公司,同時通過規(guī)模優(yōu)勢維持不斷研發(fā)投入將獲得持續(xù)的優(yōu)勢。看好寧德 時代。

隨著汽車電氣化帶來的機會:汽車電氣化也將重構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對高壓電氣 組件、優(yōu)質電機電控、先進電池熱管理系統帶來更大的需求空間,利好宏發(fā)、三花、 匯川。

第二、數字化浪潮下,下游應用端新的商業(yè)模式可能是下一個投資主題。新能源投資的 機會不僅僅在于傳統制造業(yè)的成長,也會誕生新的商業(yè)模式或者新的技術應用機會。隨 著能源結構出現變化,基于能源結構的應用自然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特別是電力更容 易被數字化控制,因此電氣化也更利于數字化應用推進。其中分布式電源在海外已經逐 步取代配網的角色,而基于數字化網絡的虛擬電廠也將儲能的應用從設備端提升到網絡 端、從被動邁向主動;新能源車電氣化的同時帶來自動控制的提升使得自動駕駛的路徑 越來越清晰,而這些也帶來新的應用比如共享出行。

分布式裝機降低發(fā)電門檻,打破發(fā)用二元結構:以光伏為主體能源的新電力體系中, 電源將可以貼近負荷部署,用戶具備自發(fā)自用能力,相鄰用戶間可以實現能源雙向 流動,降低發(fā)電行業(yè)的進入門檻,也打破了傳統電網單向能量流動的模式,提升電 力系統靈活性并開辟豐富的電力市場商業(yè)模式;看好隆基股份和正泰電器。

儲能應用解決電網被動調節(jié)負擔,以主動的發(fā)用平衡能力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由于清潔 電源與傳統電源相比出力穩(wěn)定性有所減弱,儲能將成為未來能源體系的必備要素, 實現跨時段、跨季節(jié)的發(fā)用能平衡。因此儲能的匹配比例受多重因素影響,并非一 致,這也使得調度模式和能力將會使得儲能成本差異較大,甚至智能化調度可以完 成和高儲能配比一樣的效果而無需硬件投入,這將使得智慧能源服務出現較大的商 業(yè)機會。

新能源車智能化邏輯:我們認為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和發(fā)展,最終會成為自動駕駛技 術的先決條件,伴隨 5G 網絡的普及,加速車聯網的應用,發(fā)展出“人,車,路,云“物 聯交互的智能化交通,最終實現完全無人駕駛、促生智慧城市以及相應的共享駕駛 服務。看好整車企業(yè)中同時具備軟硬件能力的潛在公司,看好車載芯片、車載通訊、 路邊單元等藍海賽道,建議關注出行服務類公司伴隨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帶來的成 本下降和運營效率提升。看好整車企業(yè)蔚來、建議關注小鵬(未覆蓋)。


第三、怎么選擇穿越周期者,成長賽道中的傳統行業(yè),技術變革中仍然不變的是原材料 的使用。成長性賽道中會出現部分傳統產業(yè)受益于行業(yè)需求持續(xù)增長,同時自身存在天 然供給壁壘,因此成為穿越周期、量價雙擊的受益者。其中:

光伏行業(yè)的典型代表包括:1)光伏玻璃,技術迭代仰仗工藝積累,良率與成本的控 制難度轉化為持續(xù)偏緊的供需結構;2)膠膜,在組件成本中占比低但對于質量影響 重大的特性,決定了龍頭用戶粘性優(yōu)勢積累并持續(xù)放大的特點。看好信義光能和福 斯特。

新能源車領域包括:1)鋰,考慮到鋰作為最輕的金屬,將是電池儲存上難以替代的 元素,因此隨著電池需求受到儲能和動力電池兩方面的增長,根據大宗組的測算, 到 2025 年全球鋰需求量將達 93.7 萬噸碳酸鋰當量,鈷需求量達到 23.8 萬噸, 2020-2025 年 CAGR 分別為 24.5%和 13.8%。2)銅,隨著電氣化的提升,銅作為導電 性較好的大宗商品,我們看好長期的需求提升。目前電動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需要 多 50kg 的銅,充電樁需要 10kg,疊加電網的銅需求,我們預計 2030 年銅的總需求 量會比目前多至少 12%,而銅的供應增加有限,因此也將開啟銅的一個長牛周期。3) 汽車玻璃,隨著汽車智能化,車中使用玻璃的比例也在進一步提升,而對于汽車玻 璃來說,其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使得龍頭企業(yè)在供應鏈有穩(wěn)固的地位,帶來持續(xù) 成長。看好贛峰鋰業(yè)、紫金礦業(yè)和福耀玻璃。

問題四,碳中和對新能源主題以外的其他板塊可能意味著什么?

雖然 2030 年前達峰,但是從 2030 年后的減排任務來看,難度仍然很大,因此我們認為 節(jié)能減排特別是對排放總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會開始。我們認為碳排放控制將帶 來供給側產能進一步整合,以及需求側新市場的崛起。

從供給側看,碳排放減量可能相當于另一次供給側改革。

基礎材料:可能推出的更嚴格的環(huán)保措施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我們認為未來 高碳排放板塊的新產能投放審批可能更為嚴格,而落后產能的退出有望提速, 基礎材料龍頭在成本曲線上的優(yōu)勢地位有望進一步凸顯,短期的供需錯配或利 好商品價格及板塊龍頭。看好海螺水泥和旗濱集團。

農業(yè):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及高效種植更為順應碳中和趨勢。我們認為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有望 通過精細管理,在糞污管理、飼料效率、物流籌劃等方面較散養(yǎng)更易實現減排; 而高效種植有望通過育種改良和數字化管理,在作物生長效率、氮肥及農藥利 用率等方面領先散戶種植,碳排放量更少。隨我國對碳排放的監(jiān)管趨嚴,我們 認為頭部畜禽養(yǎng)殖公司及生物育種公司也將具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看好牧原股 份、新希望、隆平高科。

交通運輸:考慮到鐵路單位碳排放較航空和公路更低,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會 有望獲得較高增長,其中高鐵由于時效性較高,占比有望持續(xù)提升。看好京滬 高鐵。

從需求側看,碳中和目標有望帶來新市場的崛起。

建筑材料:建筑環(huán)保標準的提高和節(jié)能要求有望帶來三大投資機遇。1)建筑 節(jié)能玻璃:使用中空或 Low-E 節(jié)能建筑玻璃能夠顯著削減建筑能耗;2)建筑保 溫材料:保溫材料需求增長與產品升級,涂保一體化等施工效率更高的新保溫 體系有望迎來蓬勃發(fā)展;3)輕質建筑材料:使用石膏板等輕質隔墻材料替代傳 統的水泥墻、磚墻,能同時減少水泥、建筑磚燒制過程中的碳排放和運輸過程 中的排放與能耗。看好信義玻璃和北新建材。

問題五,碳中和思考上我們與別人有何不同?

更看好新能源是基于其成本下降的制造業(yè)屬性,光伏在中國的資源規(guī)模是目前能源需求 的接近 800 倍,因此資源并不稀缺,且改變了過去資源往往地域分配不平均的問題。并 且由于可再生能源制造業(yè)的特性,受益于中國制造業(yè)大國的稟賦,規(guī)模效應帶來的不僅 僅是成本的學習曲線,同時也有產業(yè)集群下的技術迭代加速。因此無論是光伏、風電、 核電還是電池在中國都有希望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們認為相比傳統能源這將 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回頭來看新能源的發(fā)展也就是短短 10 年左右時間帶來了 70-90% 的成本下降,因此往后看,雖然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在很多人看來非常激進,但我們認為 40 年的時間將會使很多技術變化成為現實。因此我們看好在各個行業(yè)中能不斷投入技術 研發(fā),引領行業(yè)技術進步的平臺型科技企業(yè),必將在此趨勢下受益。

看好分布式有源網對傳統配網的成本優(yōu)勢,相比傳統能源,新能源規(guī)模偏小,但是也使 得其可以更靠近用戶端發(fā)展分布式能源,并節(jié)省配電網傳輸費用。我們認為工業(yè)發(fā)展是 基于能源結構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離不開能源發(fā)展的變化,因此隨著新能源發(fā)展,我們認 為分布式也將改變目前的電網結構,模糊用電和發(fā)電端,從過去單向潮流到多元的變化, 改變的不僅僅會是電網結構,也會使得其更復雜的調度匹配需要數字化、智能化的支持, 讓能源互聯成為可能。雖然市場目前擔心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認為技術和經 濟才是核心推動因素,在技術成熟和經濟可行的情況下,無論政策層面還是電網都會反 過來加速這個發(fā)展趨勢。因此我們認為雖然目前仍然處于初始階段,但以新能源分布式 發(fā)展為契機以及其帶來的智慧電網、多能互補等形式的商業(yè)模式必然會誕生一批新的能 源巨頭。

碳排放交易下節(jié)能減排是長期環(huán)保趨勢,能源行業(yè)是人類工業(yè)化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 碳中和并不僅僅是對于能源行業(yè)的一個轉變,也將對工業(yè)領域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我 們認為中國將會在十四五期間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jiān)測、管理、交易體系,通過總量控制 和價格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各個行業(yè)在進一步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向降低排放的方向 發(fā)展。我們預計對于電能替代,特別是氫能替代和碳捕捉的技術投入將會加大,在應用 端多管齊下實現碳中和目標。




作者: 來源:中金公司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fā)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