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投產儀式近日在河源高新技術開發區舉行。這是繼今年6月四川雙流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投產后,又一基地順利投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出席了投產儀式。以漢能集團為代表的中國民營企業在進軍新能源行業、占據世界光伏產業領軍者地位的征途中,再次邁出堅實的一大步。
此次投產的廣東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于2009年落戶河源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漢能自身產業升級轉型、進軍光伏市場的第一站。
漢能河源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分兩期建設,項目一期第一階段產能300兆瓦,采用兩條國際領先水平的進口生產線。項目一期第二階段采用具有漢能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技術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的國產生產線,單線產能250兆瓦。河源項目采用兩套工藝設備,其代表的硅基薄膜技術路線具有轉化效率高、成本低廉等特點。漢能又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的互相借鑒、相互融合,大大提升了國產裝備的制造、工藝水平,占領技術的制高點。這一項目的建成投產,不但意味著漢能在太陽能電池制造產能上的進一步提升,更意味著綜合競爭能力的提高。
李河君指出,新能源產業最大的特點是帶動性強,而且這種帶動可以被量化。目前漢能通過硅基薄膜電池帶動了上中下游中小企業1026家,明年上半年河源基地進口線全部投產后,將形成一期55萬千瓦的年產能,直接產值6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產值300億元,直接就業2000人,間接帶動就業1萬人。預計到明年年底,當100萬千瓦全部投產后,形成產值、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利稅超10億元,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產值超550億元,直接就業約4000人,間接帶動就業2萬人。
李河君認為,新能源對傳統能源來講它不是補充,是一種大規模的替代。他分析說,5年前太陽能發電成本還需要3-4元錢,當時業內專家認為,降到1元以下需要30年,降到0.5元大約需要50年。而實際情況是,太陽能發電成本只用了3年半就降到了1元錢以下,按照目前的技術進步趨勢,到2015年左右就能降到0.5元以下。0.5元就是所有石化能源加上環境等的綜合發電成本,因此說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對傳統能源進行大規模替代的時代已經來臨。
據了解,漢能控股集團是當今國內規模最大、橫跨水電、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在國內多個省份以及北美、歐洲、亞太等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水電項目權益總裝機容量約6GW,風電總裝機131MW;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到2012年,預計各基地總產能將超過2GW。
屆時,漢能控股集團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同時,集團還有全球及五大區域公司在全球進行電站資源開發,目前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約4GW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成為涵蓋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光伏電池生產和光伏電站建設等全產業鏈整合的高科技清潔能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