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國內幾大廠商前后毀約硅料長單,其后尚德被困“詐捐門”,接著美國三家光伏企業破產,再有晶科能源深陷“污染門”,隨后又曝浙江中硅“跑路門”……。
在這個仲秋時節里,一浪接著一浪的負面事件,讓原本就已市道萎靡的光伏業更加不能平靜。即或是國內規模化應用市場
先是國內幾大廠商前后毀約硅料長單,其后尚德被困“詐捐門”,接著美國三家光伏企業破產,再有晶科能源深陷“污染門”,隨后又曝浙江中硅“跑路門”……。
在這個仲秋時節里,一浪接著一浪的負面事件,讓原本就已市道萎靡的光伏業更加不能平靜。即或是國內規模化應用市場的開啟,看來亦沒能扭轉行業頹勢。
其實,一如超速發展的高鐵一樣,任何超越常識和產業規律的擴張,毫無例外都會帶來諸多發展困局,又何況是在全球主要光伏市場歐洲債務危機加劇的背景下。
只是,這一輪的產業起伏,已經與此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盡管國內光伏制造業看似面臨著依如“金融危機”時期的形勢——銷售下滑、價格下降、停工停產以及“只聞其聲,未見行動”的產業整合浪潮。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隨著國內規模化光伏應用市場的開啟和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強勢崛起,光伏產業鏈的話語權逐漸開始向產業鏈末端轉移,光伏制造業粗放式發展的“黃金時代”和“叢林時代”,就此宣告結束。
而隨著下游應用端的崛起,光伏業將不可避免地進入分工合作與“精細制造”時代,將迎來商業模式制勝的時代。盡管“全產業鏈”模式還將在一段時期內主導著產業整合,但百花齊放的商業模式一定會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這既是光伏產業由成長期邁向成熟期必然要經歷的陣痛,同時亦是光伏發電能否躋身未來主導能源的關鍵期。
風險與機遇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在變革時期,不僅需要膽略和魄力,更需要眼界與定力。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