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產業化進程比較慢,現在還沒有進入大規模應用的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偉在中國儲能網主辦的“首屆中國儲能產業發展國際峰會”上表示,“未來五年全球儲能產業的市場可以達到數百億元。”
儲能定位
作為國際資本投資新能源的一個新寵,儲能大規模市場化尚待時日,但儲能產業的市場潛力為各界所看好,據市場研究機構SBI的能源報告顯示,全球公用事業的儲能市場規模每年增長15.8%,到2015年將超過100億美元。
中國電科院超導電力研究所所長來小康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儲能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投資儲能產業首先需要明確儲能產業的市場定位。當前發展新能源,將新能源所發的電力與電網連接,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按自然發電,發電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的問題,特別是極端天氣的發生,這是傳統電網無法面對的;其次發展電動汽車產業需要運用儲能技術,電網供電的模式需要從即發即用向部分儲能轉變。儲能的定位就是功率傳輸到電量傳輸的轉變,從輸電網到能源網轉變的一種前沿技術。
張永偉表示,現在發展儲能需要經歷技術手段和產業定位的轉變,如果把儲能僅僅當做一種技術手段,就需要在需求側,特別是電網這一側有一個轉變;如果把儲能作為一個產業來定位,這就需要進行投資,考慮儲能的市場投入和產出,才能有利潤回報。
在新能源發電中配套大規模高效儲能裝置,可以解決新能源發電與客戶用電的時差矛盾及間歇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直接并網對傳統電網的沖擊,調節電能品質。儲能技術在離網的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發電應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前發展新能源的市場成本較高,如果加上較高的儲能成本,計算儲能的市場收益是沒有利潤可言的,與風電、太陽能不同,儲能領域的競爭從一開始就集中在技術層面。突破儲能技術將是儲能產業化應用的瓶頸。
大規模儲能應用需要確定儲能的應用模式,張永偉認為,儲能主要是有以下幾種應用:用戶側基于峰谷價差的儲能應用,進行相應的體制創新;新能源接入側的儲能應用;電網調峰調頻能力改善的儲能應用;分散式中小規模的儲能應用;移動式應用。其中基于峰谷價差的儲能應用當前市場最大。
儲能市場化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當前儲能產業發展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儲能系統的重量問題;一個是儲能的價格。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儲能產業化發展就指日可待。在儲能材料和儲能產品方面,我國和國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儲能技術還不足以支撐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發展。需要認真做好技術研發。同時要解決儲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
在推動儲能應用方面,張永偉認為,儲能的應用首先應該鼓勵多元的技術示范與驗證,國家應該加快部署國家級綜合性示范項目,鼓勵地方和企業層面的示范項目。其次建立一個峰谷電價機制,把國內的峰谷電價機制常態化。峰谷價差較小的機制轉變為更加合理的價值,峰谷電價機制將有可能拉動儲能的快速應用。當峰谷價差超過0.8元,儲能的大規模應用就比較容易推廣起來。
以前國家為了推動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進行補貼,國家推動儲能產業發展也可以制定一個儲能電價機制,并給予相關補貼。
對于儲能產業化,還需要建立一個儲能約束機制,嚴格對新能源強制性儲能配比要求,確定多大規模的新能源裝機容量需要強制性實行儲能配比,特別是要確定對電網公司的強制性儲能配比要求,現在我們需要實施儲能產品的強制性認證制度,加快制定儲能行業的各項標準,堅持“先標準,后制造”的發展機制。
來小康認為,儲能技術有四項指標,即技術、經濟、安全、規模四個指標,未來十年內,儲能技術將出現一個大規模應用的拐點,未來十年肯定有一種新技術產品的造價和循環次數都可以達到這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