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6月份,廣東省經信委和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相繼發布兩個重要通知,針對發電側及用戶側分別布置了兩項重要工作。
發電側:發電成本測算
相關文件:《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關于印發關于廣東電力現貨市場機組發電成本測算專項工作方案的通知》
晶見思考:
這個通知意味著距離現貨市場的集中競價又進了一步。
從市場建設來說,通知上明確了是為做好電力現貨市場中市場力檢測及緩解、機組發電補償等環節的具體工作。掌握所有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機組成本,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一個正常的現貨市場做好鋪墊。
如果某臺機組報出的價格遠遠高于其成本(現貨系統應當可以靈活設置檢驗標準),系統就可以把這臺機組的報價設為零,成為一個價格接受者,這種機制逼著大家都圍繞著成本進行報價,這就是市場力檢測與緩解。
從另一方面,對市場主體來說,主要是對于燃煤和燃氣發電機組來講,精確掌握自己的遞增成本曲線,并且把成本曲線作為在現貨市場中的報價依據,也是發電側最為基礎和關鍵的一項工作。
對于發電企業來講,機組進行報價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圍繞著成本進行報價也是一個最優選擇,如果低于成本報價搶電量,中標以后搶來的電量都是垃圾電量,越發越虧。以往的市場要么標桿電價,要么相對統一的一個降價(一般不會低于成本),那么發電量越多,利用小時越高,機組效益越好,電量市場份額是有競爭對標意義的。
而中長期+現貨的這個市場,電價不再固定和趨同,有了時空屬性,中長期合約和物理發電也沒有必然聯系,只有現貨市場中報價中標的電量才會物理發電,電量的市場份額和效益并無必然聯系,只要低于成本價來發電,發電肯定是不合算的。如果現貨市場中報價過高(高于成本也高于市場出清價),對于發電企業來講就會失去中標發電的機會,因為出清價高于成本的情況下,發電是合算的。
所以,對于發電企業來講,大部分收益在中長期合約已經鎖定,在現貨市場中很難影響出清價,所以只要出清價高于成本,發電就是合算的,那么報價略高于成本是最優選擇。當然,如果市場供需比很小甚至供不應求,那么可能會出現另外一番狀況,甚至用戶用電成本高于現在的目錄電價理論上都是有可能出現的。
用戶側:日負荷曲線報送
相關文件:《關于開展廣東電力市場用戶側日負荷曲線報送工作的通知》
晶見思考:
此通知明確了售電公司只需按報送列表內用戶報一條曲線,這對習慣了現行市場代理用戶總電量的售電公司來講是一個好事。如果用戶側也節點電價,代理多個用戶,且每一個用戶的負荷都并不那么好預測的情況下,售電公司難以上報,合并成一條曲線就好多了。
對于售電公司來講,根據這個通知就可以做很多前期準備工作:
第一,準確預測用電負荷。真正進入現貨市場之后,售電公司日前即使不報價也是要報量的,而且估計到時候準確度太差應該還是會有偏差考核,不然大家都可能會隨意報。
第二,負荷籌劃。這個預測不但是對現貨市場報量很關鍵,對于簽訂中長期合約也很關鍵,畢竟大部分收益和風險都在這里鎖定?赡懿煌挠秒娗,對于同樣電量來講,對發電側的吸引力就不一樣,談判籌碼也就很不一樣,所以,這里不僅僅是負荷預測了,可以說還有負荷籌劃。
第三,投入建設市場仿真系統。對于售電公司來說,現貨市場的操作沒有發電企業那么復雜,只報量的話似乎在交易中心網站提交一下就行,大家可能認為不需要專門的系統作支撐。其實不然,要知道影響收益最大的一塊在中長期合約,而中長期合約是要與發電企業談曲線談價格的,相當于又報價又報量,如果對于市場價格沒有預測能力的話,很難和發電企業談判,雙方更難達成一致和成交。
如果一點中長期合約都不簽,全部押注現貨市場,風險太大,甚至和代理用戶的價格都沒法簽,所以,在市場仿真系統的投入上,售電公司和發電企業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