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持續高溫,電力企業也迎來了一年奮戰的關鍵時期。但對于有些企業來說,近日的一些政策可能給其當頭“潑冷水”。 近日,發改委等1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意見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
近期全國持續高溫,電力企業也迎來了一年奮戰的關鍵時期。但對于有些企業來說,近日的一些政策可能給其當頭“潑冷水”。
近日,發改委等1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意見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以上。主要任務包括,依法依規淘汰關停不符合要求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含燃煤自備機組)等。
另外,風電和光電也沒能幸免。在7月28日,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針對甘肅、新疆、寧夏等地因棄風棄光限電嚴重地區,暫不安排各年度風電、光伏新增建設規模。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對于棄風棄光來說,關停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對于煤電火電,他認為,以30萬千瓦機組為標準有些浪費和走極端。“因為中國許多30萬千瓦左右的機組其實并不老,整體規模也比較大。30萬千瓦級在很多國家都是大型機組,在中國,才屬于小型機組,而且當初很多設備都是國外進口的。”
聯動的電價
林伯強認為,30萬千瓦還考慮到了社會用電量的因素。
2017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2.9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7月25日發布《2017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受2016下半年高基數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預計今年下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略高于4%,全年同比增長5%左右,與上年總體持平。
他表示,因為目前電力需求增長也比較快。假如目前把新增火電全面限制,不允許任何地方再建火電站,那么目前的產能是可以慢慢消化的,而且風電和太陽能等沒有辦法保證彌補。
原電力規劃總院規劃處長丁功揚認為,關停可能比直接拆除好,作為未來的備用,實際上,對于項目過剩沒有什么其他措施。
對于發電企業來說,與政策意見相比更直接的打擊或許是經營壓力。
今年上半年以來煤炭價格的大漲卻導致成本急劇攀升,導致包括五大電力央企在內的不少發電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引發虧損。
不過,7月以來,多省先后發布了有關調整電價結構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通知,燃煤發電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其中,在已出臺《關于合理調整電價結構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的20個省份中,河南省燃煤發電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統一提高2.28分/千瓦時,是目前上調幅度最大的省份。
價格的騰挪空間來自部分政府性基金及附加。6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取消、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合理調整電價結構的通知》稱,自2017年7月1日起,取消向發電企業征收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騰出的電價空間用于提高燃煤電廠標桿電價。
同時,財政部6月14日也發文稱,自201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征收標準統一降低25%。
上述兩項政策在各省出臺的通知中也有落實。通知發出后,不少電力企業在公告中“報喜”。
例如,8月1日,粵電力表示,本次調整預計將增加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75萬元。內蒙華電也表示,經初步測算,預計調整將增加公司2017年度營業收入4500萬元。
可與今年以來煤炭價格的漲幅相比,上網電價上調只能緩解其一部分成本壓力。
林伯強表示,上網電價上調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電價仍然受政府控制的情況下,不調整企業就會虧損。
作者:楊悅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