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等機構共同公布的《2010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節能減排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密集度高于下游,而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地位往往集中于中下游,也就是說,我國節能減排產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整體處于國際分工中下游。
同時,《報告》還指出,由于節能減排產業未能作為一個產業門類給予清晰界定和統籌考慮,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沒有其產業地位。由于沒有國家戰略指導,節能減排產業發展陷于盲動,國內市場面臨被跨國公司瓜分的風險。
新興能源發展瓶頸諸多
《報告》對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在內的我國新興能源產業現狀數據進行了全面更新,并對其現狀進行了分析。
在太陽能產業方面,《報告》統計顯示,中國多晶硅材料總產量已從2005年的30噸增加到2008年的近5000噸,產能從2005年不足200噸上升到2008年的6000噸以上,基本緩解了中國太陽能電池生產中多晶硅材料短缺的問題。在光伏電池生產方面,2007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首次超過德國和日本,
居世界第一位。在光伏制造方面,由于近幾年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迅速崛起,一直以美日德為主的世界光伏制造格局中,已逐漸出現了中國企業的身影。
但《報告》指出,與海外市場旺盛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有產業,沒市場”。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我國光伏產業目前原料進口、產品出口,可謂兩頭在外,而污染最大的生產在國內。隨著我國光伏電站招標不斷擴容,國內需求加大,可望引導光伏產業應用于國內。
另外,《報告》還指出,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面臨一些瓶頸問題,包括生物質資源不足、品質不佳、收集困難、難于轉化;生物質催化與轉化效率低下,過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轉化工藝難以低成本規模化放大,以及生物能源終端產品品質不佳、產品標準欠缺等。林伯強告訴記者,生物質能的利用比較零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預計未來幾年占比仍不會太大。
上述新興能源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種種瓶頸,雖然只是節能減排行業發展現狀的冰山一角,卻也間接折射出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的不成熟,換句話說,“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這一新興行業不過才“剛上道兒”。
行業仍缺系統產業規劃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我國節能減排產業就開始發展并滲透到傳統產業。自1998年我國實施的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起始,十多年來,節能服務公司不斷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家一系列推動節能政策措施的出臺,合同能源管理作為市場化節能新機制,其投資、技術和節能效果等優勢正逐步顯現,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
除了節能服務公司外,大量的企業也自覺不自覺地加入到節能減排領域中來。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的統計顯示,2008年,我國GDP為30.3萬億元,同期節能減排產業總產值達1.49萬億元,節能減排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約4.92%。全行業就業人數達2500多萬人。“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
環境商會預計,到2015年,全國節能減排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將達到10%,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0%,節能減排骨干企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0%,形成若干個年產值過百億的大型節能減排企業。此前國家環境保護部也預計,“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預計每年將以15%到20%的增速發展。
然而,產業雖迅速發展卻仍是掩蓋不住存在的問題。《報告》稱,我國缺乏“體系性的節能減排產業規劃”。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的調查發現,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縣各級有關節能環保的規劃不銜接、不匹配。節能環保項目在各地方、各行業自行其是,條塊分割,分散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
《報告》以垃圾焚燒發電和綜合利用項目為例稱,在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縣級城市,完全可以規劃在臨近幾個城市之間集中建設日處理能力超過2000噸的項目,而不必各自搞500噸/日的小項目。
當然,節能減排產業當前面臨的最大的困難還是資金不足。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認為,有必要考慮設立節能減排產業基金。“產業基金投資環保行業既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在發展中獲得良好的回報。”吳曉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