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工作的通知》,要求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挖掘電能消納潛力和電力系統輔助服務潛力,著力解決棄風、棄光問題。通知的第一條,即指出: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積極參與直接交易并逐步擴大交易范圍和規模。
作者:王力凝
來源: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電改市場化遇波折 新能源或“被迫”補貼污染
2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工作的通知》,要求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挖掘電能消納潛力和電力系統輔助服務潛力,著力解決棄風、棄光問題。通知的第一條,即指出: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積極參與直接交易并逐步擴大交易范圍和規模。
而就在月余前,五大新能源國企剛剛上書國家發改委請求政策支持。其理由是在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的直接交易中,新能源因無法保障交易量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此時國家能源局公布的一紙通知,其態度似乎也趨于明朗——讓新能源企業和火電企業共同競爭。
然而,在過去幾年“大干快上”的新能源發電企業卻發現自己陷入了某種尷尬的境地。
“2015年可能是這幾年棄風率最嚴重的一年,我所在項目的棄風率超過40%。”華能新能源下屬的一個甘肅風電項目經理告訴記者,為了享受沒有下調電價前的電價政策,去年風電企業都加大裝機規模。但發出來的電無法消納,企業投資利潤受損。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去年“棄風棄光”形勢嚴峻,以甘肅省為例,棄光率31%、棄風率達39%。
當中國進入電力過剩時代,火電與新能源的競爭和矛盾更加激烈,他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市場在哪里?”而“棄風棄光”難題,更是一場交織著中央和地方,環保與市場,企業和企業間的多重利益博弈。
作者:王力凝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