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決定利用6年時間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方案明確,電網企業要配合做好并網服務、電網改造等支持工作,并及時與用戶結算電費。此前,安徽金寨已落地了1008戶光伏扶貧項目,且第二批項目也已于11月26日全部投
兩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決定利用6年時間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方案明確,電網企業要配合做好并網服務、電網改造等支持工作,并及時與用戶結算電費。此前,安徽金寨已落地了1008戶光伏扶貧項目,且第二批項目也已于11月26日全部投運。為深入了解金寨縣的光伏扶貧成效及供電公司的支持配合情況,12月3日,本報記者來到該縣進行采訪。
當部分省、市還在為境內出現“首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而振奮時,2008座電站已悄然屹立在皖西金寨縣貧困戶的房頂上,并全部接入了大電網。
一個掩映于大別山奇峰險壑間的國家級貧困縣,短短一兩年內,就摸索出一條扶貧新路子,被安徽省政府列為光伏下鄉扶貧工程試點。8月底,國家能源局還在此召開了全國光伏扶貧現場交流會。
今年首批投運的1008座電站,為金寨縣貧困村民帶來多少收益了?建設第二批1000座電站時,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未來,并網電站的規模會越來越大,電網企業如何應對其可能對薄弱農網造成的沖擊?揣著諸多問題,12月3日,記者趕赴金寨縣,進行相關走訪調查。
“老方已經賺了1686塊錢,抵得上種4畝稻子。”鐵沖供電所所長吳孔泉按了按計算器。
天公不作美,在記者一行到達位于鐵沖供電所服務區內的沙河店村時,降下淅瀝小雨。遠遠就看見村民方榮軍家的屋頂上,深藍色的光伏板被雨水沖刷得分外明凈。
方榮軍今年50歲,兩個孩子都是殘疾人,家里只有1畝田和16畝山場,無其他穩定經濟來源,屬村里的在冊貧困戶。
“種1畝稻子,辛辛苦苦一年掙不到四五百塊錢,收成不好還要倒貼;山場聽著面積不小,一年也就掙個幾千塊。”站在門口,方榮軍告訴記者。他身后的屋內,家具簡陋,電器陳舊。
今年3月初,金寨縣開建首批1008座居民光伏電站,每戶裝機容量都是3千瓦。
其中,先試點8戶,方榮軍正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家的電站成本是24000塊,具體是由政府出資8000塊、光伏企業贊助8000塊、我拿8000塊。”方榮軍說。而這一模式,也被首批項目所統一采用。
從并網到現在,方榮軍的電站總共發了多少電呢?“你看,電表上有顯示的,一共是2249度。”他帶著記者來到屋子一側,指著供電公司專門為他家安裝的計量表說。 同行的鐵沖鄉供電所所長吳孔泉拿出了計算器。根據現行政策,金寨縣貧困戶的電站每發電1千瓦時,政府給予補貼0.3590元,而上網后1千瓦時可賣0.3599元。“截止到今天,折算自用部分,老方已經賺了1686塊錢,抵得上種4畝稻子。”吳孔泉說。
與方榮軍同村的陳加明、陳少紅,也是試點戶之一。他們的電站自建成以來,分別發電1803、1585千瓦時,折算收益1296、1141元。這些錢著實不多,對有些人來說,甚至不值一頓飯,但于貧困戶而言,卻等同于雪中送炭。
作者:王俊 陳君 張鵬 來源: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