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國首次對我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并裁定:中國生產的電池、及由國內電池組裝的組件出口美國需繳納高額反傾銷稅。為規避這一稅款,中國光伏企業開始以“購買國外電池,國內組裝再出口”的方式,繼續向美國出口光伏產品。通過這一方式,憑借本國廉價的勞動力,光伏組件生意仍做
2012年,美國首次對我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并裁定:中國生產的電池、及由國內電池組裝的組件出口美國需繳納高額反傾銷稅。為規避這一稅款,中國光伏企業開始以“購買國外電池,國內組裝再出口”的方式,繼續向美國出口光伏產品。通過這一方式,憑借本國廉價的勞動力,光伏組件生意仍做的風生水起,中國對美國光伏貿易的壓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緩解。而2014年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二次雙反”明確表示:無論電池原產地出自哪里,只要是在中國大陸組裝的組件都是調查對象。這意味著,“購買——組裝——出口”這看似“三贏”的貿易方式被打破了,一向以國外市場需求為主導的中國光伏企業這次又路在何方?
CMIC認為,雖屢次遭受反傾銷調查,但光伏企業仍然有出路,而且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的調整來說,也許能起到促進作用。
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其實現在很多光伏企業已經開始了開拓國內市場的步伐,但由于國內光伏產品應用本身發展緩慢、個體企業力量單薄等原因,進展比較小。CMIC認為,想要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光伏企業之間可以相互展開合作,聯合多股力量共同進行國內市場的開發。另外,2013年7月15日,國家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計劃在2014年建設14GW的光伏電站。在2014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首批80個基礎設施鼓勵社會投資項目中,光伏式發電項目也占到了30個。利好的國家政策代表了持續的能源需求,國內光伏市場依然潛力無窮。
國外建廠。并購國外企業或者借在國外投資建廠,是規避反傾銷最直接的辦法。或許在“MADE IN CHINA”連遭厄運的情況下,扎根國外土地才能真正融入國外市場。
調整業務,企業轉型。近些年光伏組件雖屢遭打壓,但相關光伏應用產品例如光伏燈,卻在國際市場發展的風生水起。把雞蛋分開放在多個籃子里,擴大企業服務范圍,不僅能為自身做更準確的定位,最終實現多角度發展,還可有效的規避光伏國際貿易風險。
技術革新。他國提起光伏反傾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國光伏產品過低的價格,對他們本土的光伏產品產生了威脅。橫向比較來看,中國的光伏產業的確大,卻不強,價格似乎是唯一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地方。面對國際上的打壓,一味以低價策略發展確實不是長久之策,只有抓緊做技術革新,才能在國際光伏貿易中立穩腳跟,并占得一席之地。
面對國際上連續的光伏貿易打壓,中國的光伏企業如能真正吸取教訓,在遇見國際貿易問題通過自身努力,做到積極探索、敢于革新,或許就是柳暗花明,能真正的找到出路。在國內光伏上游產能過剩,下游缺少電站建設,產業鏈并不流暢的現狀中,政府制定光伏推廣策略的步伐雖已開始,但未來產業鏈建設仍然需要馬不停蹄。
作者:賽迪網-CMIC 來源:賽迪網-CMIC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