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東南匯工業園,一個10兆瓦(MW,且1MW=1000KW)級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試驗”正在進行中。
所謂分布式光伏電站,相對于大規模地面光伏電站而言,主要是將光伏設備安裝在家庭、工廠的屋頂上,發電先滿足“自發自用”,多余的電量就近并入電網。自去年以來,國家就大力推動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尤其是在土地資源稀缺、用電需求較大的東部地區。
在南匯工業園進行的這一場“試驗”,就是要利用園區企業廠房大量的閑置屋頂,安裝10.65兆瓦太陽能電池組件,建成后,每年為園區的工業生產提供1133萬千瓦時(KWh)的電量。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試驗”中,各種各樣的太陽能面板技術,包括一些新技術都會得到應用,而且基本上采用本地企業的產品。
“試驗”的目的何在,究竟又會帶來多大的價值?
政府主導的一場“試驗”
說是一場“試驗”,其實也是一個示范項目、“榜樣”工程。南匯工業園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這一場“試驗”的來龍去脈。
2011年1月7日,國家科技部批復了上海浦東新區國家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并明確了在南匯工業園區建設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核心區。圍繞新能源產業,南匯工業園重點聚焦高效率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及產業鏈中下游,加快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及相關裝備產業的引進,并推進示范工程建設,目標就是打造成為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產業基地。
2013年以來,恰逢國家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密集出臺了各類鼓勵性或補貼新政,南匯工業園就開始籌劃了這一個10兆瓦級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從市場調研、企業走訪,到屋頂資源摸底以及技術層面的考察,最終定下了這一項目由南匯工業園作為主體開發,投資金額高達1億元,并于今年年初開始建設。
“在市場推進初期,由政府主導,投入資金引導企業,才能帶來更好的效果,進而帶來更大的市場效益。”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在這一個項目中承擔的還不止是單純的工程建設,還有更多作為管理部門的特殊職責。南匯工業園區內本就集聚了不少太陽能光伏企業,園區主導的項目,自然要讓這些“自家”企業能夠參與。因此,這個項目涉及的供應商很多,主體設備供應商就達到7、8家,諸如上海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卡姆丹克太陽能公司、上海山晟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等,也是業內比較知名的企業。
與此同時,不同企業不同的技術特長,就算其生產的產品外觀一致,也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工藝路線。既然是示范工程,園區在項目實施中,雖以成熟產品為主,但也盡可能讓各類太陽能新技術能得到應用,比如帶有聚光功能以及具備追蹤功能的太陽能面板新技術等等。“有時候,企業需要的"孵化"不光是資金和政策扶持,新技術、新產品的試用,也是一次有效的"孵化",會讓這些新技術更快地成熟并適應市場。”
在這一場10兆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試驗”中,不光“試”企業、“試”技術、“試”產品,也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分布式光伏發電是一個“對”的方向,各級政府都在力推分布式光伏發電,也預示其市場前景必然廣闊。
對南匯工業園來說,這一個1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后,也將率先成為太陽能配套園區,在上海、長三角乃至更大范圍起到積極的示范效應。
不以投資回報論價值
這一10兆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在南匯工業園區建成后,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價值?
最基礎的價值,即是發電并網帶來的投資回報。從目前來看,并網的回報主要包括三塊收益:一是電網收購標桿電價為每度電0.47元;二是國家財政給予每度電0.42元的補貼,這一補貼年限為20年;三則是地方財政補貼,雖然上海的補貼方案還沒有正式發布,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初步方案是在國家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地方財政再提供個人分布式發電補貼每度0.4元,企業分布式發電補貼每度0.25元。
這樣算來,分布式光伏電站每發1度電的回報是1.14元,而按照南匯工業園10兆瓦光伏電站的裝機容量,預期每年會為園區工業生產提供1133萬千瓦時的電量計算,其投資回報要長達7、8年。這其中還不包括企業出讓閑置屋頂,而從園區獲得每度用電10%的電價折扣。若再加上這部分支出,對南匯工業園而言,這一個項目的投資回報期還要更長一些。
“但既是一個示范項目,就不能光以投資回報來論價值。”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來說,其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環保效益,價值遠大于其投資回報。
就以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為例,算一筆“綠色賬”。光伏電站的節能效益可用節省標準煤的數量來衡量。通常,用燃煤火電機組發電,每發電1千瓦時需消耗標準煤340.6克。如果建設一座1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替代同等規模的燃煤火電站,以年有效利用小時數等于1475小時計算,每年發電14750兆瓦時,將節省標準煤5024噸。
光伏電站的環保效益則以溫室氣體的減排數量來衡量。用燃煤火電機組發電,除產生二氧化碳之外,還將產生甲烷、笑氣等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比二氧化碳更甚。如果用燃煤火電機組發電,每發電1兆瓦時將排放相當于1.069噸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而基于太陽能是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一座1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每年減排溫室氣體的數量將達到15768噸二氧化碳。
不僅如此,建成一座分布式光伏電站,其運營年限能達到25年,節能環保的價值不可估量。除此之外,分布式光伏電站還具備節水、零噪音的優勢,而且利用閑置屋頂,還大大節省了土地資源。
屋頂“試驗”期待更深入
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帶來的價值雖不容小視。但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也不乏阻礙因素。
個別企業就認為,相比屋頂資源的稀缺性,企業出讓屋頂建光伏電站帶給自身的回報并不算多,從25年這一個合同周期來看,大約可以節省開支為43萬元,每年節省不到2萬元。也有一些企業對屋頂建設光伏電站存在誤區,覺得會給自身帶來輻射,抑或是安全隱患,等等。
“對于企業的這些顧慮,我們是挨家挨戶去找企業,進行答疑解惑,比如安全性可靠,基本無輻射等等。而且我們也要向企業傳授理念,光伏發電是綠色的、環保的,希望企業能夠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該位負責人說。
事實上,對企業來說,帶來的正效益也不僅僅是每年節約不到2萬元電費。在南匯工業園區,正泰太陽能的廠房屋頂面積不小,在這一個10兆瓦的項目中,正泰就占了約2.5兆瓦。“我們與園區談判的條件是,在我們屋頂用的光伏設備要以正泰的為主,自己為自己做展示,廣告效應不錯。”公司負責人說。不僅如此,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就近用電的,可以先滿足企業自身用電,即使在夏季用電高峰,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家從事新能源行業企業,率先踐行節能減排理念,也能為自己贏得更好的口碑。
南匯工業園主導的這10兆瓦項目,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而言,還只是一次“初體驗”。
未來分布式光伏發電,更大的市場在于企業主體,甚至是個人家庭。“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一場"試驗"及示范,為各方積累經驗,讓分布式光伏發電能夠更快地推廣,讓更多的閑置屋頂都能被利用,挖掘其"綠色"價值。”園區負責人說。
拿上海即將出臺的補貼政策來看,已將個人補貼納入其中,而且每度0.4元的個人補貼額度遠高于企業。這也意味著分布式光伏發電最終是要走入市民家庭的。只是要走到這一步,還需要全社會節能環保理念,以及人們對于光伏發電的認知持續不斷深入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