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今日正式開市。北京市發改委資環處(氣候處)透露,截至昨日已有200多家企業(單位)開立碳排放交易配額賬戶,這些企業未來可以在環交所進行碳交易。碳排放超標的企業需在市場上購入碳排放配額;碳排放配額富足的企業,可以在市場上將富余的碳排放配額賣出。
今年是碳交易市場的第一年。在本市行政區內源于固定設施排放、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萬噸以上的企業和單位,都已被納入碳排放的履約范圍。所謂的履約是指,這些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將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各家必須按照這一額數控制自己的碳排放總量。如果超標則需在碳交易市場花錢向別家購買碳排放配額,若未超標則可以將剩余的配額賣出,也可以自己留存到下一年再用。
目前共有490家企業(單位)完成核算和第三方核查,可參與交易。這些企業(單位)的碳排放量約占北京排放總量的40%左右。年綜合能耗在2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單位,同樣可以參與交易,參照重點排放單位管理。
此外,碳交易市場也向投資機構等符合條件的單位放開,注冊資金在300萬元以上,在節能減排上有經驗等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也可以入市。這些投資主體,本身不被分到碳排放配額,但可以在市場上進行配額的購入和賣出。據市發改委資環處(氣候處)透露,近日已有投資機構陸續申請開戶。
對話
“醫院很難保證全年不超標,我們壓力很大”
對話人:安貞醫院院長助理兼總務處處長崔衛東
一個以“碳排”為商品的新興交易市場,還有不少疑問待解答。如,企業入市的動機何在?企業如何被分配碳排額數?在履約的前提下進行交易,企業的獲益空間又有多少?碳排市場的交易量多少,才是健康市場?北青報記者就此分別采訪了市發改委資環處(氣候處)和一家重點碳排企業。
記者:安貞醫院在碳排交易市場開戶了嗎?
崔衛東:我們醫院還沒去辦手續。現在80%的醫院,都屬于碳排需履約企業。但現在還有些問題,我們需要和相關部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