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價格承諾協議8月6日的實施,八成產品出口歐洲的國內光伏企業舒了一口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寒冬”過去,光伏市場堅冰也只是“局部融化”。
記者近日在光伏大省江蘇對多家光伏企業采訪發現,脆弱復蘇的光伏市場依然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嚴重產能過剩的光伏業要度過嚴冬,還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而需要承擔這個行業過去非理性瘋狂大發展代價的,亦不止光伏企業,甚至曾經對光伏青眼有加的銀行,也不得不吞下巨額壞賬的苦果。
一絲亮光
“連尚德都倒下了,能活下來真不容易,能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真幸運!痹诠夥鼧I較為集中的江蘇揚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早年與尚德一同進入光伏行業的環太硅業管理者說。
環太硅業年產硅片2.5億~3億片,今年下半年以來,受益于出口訂單的增加和國內分布式電站的啟動,所有的設備幾乎處于滿負荷狀態。
據上述管理者介紹,工廠的訂單除了歐洲市場,中國臺灣、韓國及東南亞市場都有涉足。雖然現在產能上來了,但跟鋼鐵行業一樣,產能過剩的問題并未解決。
環太硅業企劃總監吳明山透露,每張硅片的價格只在6.3~6.5元間,勉強在成本線附近,如果算上折舊,依然還有一定的虧損。
無錫是光伏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參與中歐光伏貿易爭端應訴的無錫光伏企業將被免征47.6%的懲罰性關稅,并分享一定額度的配額,其中上市公司海潤光伏有望獲得25兆瓦的配額,一些企業已考慮恢復在歐洲的銷售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