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暨論壇上,參與本屆展會的業內人士均對目前中國光伏產業所處的特殊時期表示密切的關注。論壇期間,《中國電力報》記者就中國光伏行業該如何應對當前困境、如何尋求健康發展等問題,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王進。
《中國電力報》:針對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您如何看待國家相關部委相繼開展的對光伏企業的調研工作?王進:調研的目的主要是發現問題和難點,并藉此修訂近期、中期和長期計劃,以逐步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幫助這些企業度過難關,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光伏行業困難重重,產能相對過剩,為在短期內釋放產能、走出危機,打造我國光伏產品的可融資性最為緊迫,也是一副應急良藥。光伏行業最迫切的難題是國際融資渠道不暢通。一旦打通了針對光伏終端市場(光伏電站)的國際融資渠道,就能有效地釋放中國光伏產業鏈的產能。
《中國電力報》: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應當是什么樣的?王進:健康有序的光伏產業生態環境至少包括八個方面。首先是暢通有效的銀行融資渠道。目前中國光伏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即是國際國內融資渠道不暢通。
第二是覆蓋全面的產品保險體系。投資人的風險通過完善的保險體系轉移,確保光伏電站投資的“商業確定性”,這是建設暢通有效的銀行融資渠道的前提。
第三是廣泛的宣傳和全社會的參與。
更多的終端投資和光伏電站投入運營,有助于減少碳排放,改善自然環境。隨著分布式能源的推廣,全社會的參與非常重要。
第四是創新和復合型的人才。隨著光伏行業的發展,光伏企業面臨越來越艱難的環境和挑戰,對企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加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行業發展的大計。
第五是公正嚴謹的認證體系。中國的光伏制造業特別是組件企業產量占全球的50%以上,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創新認證。
第六是誠信嚴肅的第三方監理機構。
將國際權威的認證和監理機構引入中國,在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監造和檢測,為國際和國內光伏電站進行全方位檢測和認證,這是國際金融綜合體系支持中國光伏產業鏈的根本保障。
第七是長期可預見的政策支持。光伏行業還很弱小,需要政策長期支持。我國應制訂長期的政策導向和財政支持計劃,以利于光伏企業作出更為理性的長期、中期和短期投資計劃。
最后是強有力的電網支持。根據德國的數據,光伏供電量在正常時間可達到電網電量15%,某些時間甚至達到50%,說明電網支持光伏是切實可行的。
《中國電力報》:我國光伏行業目前的困境應如何突破?王進:光伏產品終端市場即光伏電站建設的融資渠道不暢是造成中國光伏產業鏈產能無法釋放的根本原因。“打造光伏產品的可融資性”是目前的應急措施,也是提升光伏行業整體水平的手段。
隨著國內外光伏企業破產倒閉數量增加,國內外銀行和投資機構對電站建設所采購的光伏產品,尤其是組件產品的長期質量承諾因企業倒閉無法履約的擔心,直接演化為對光伏電站項目缺乏 “商業確定性”的判定。
投資人對光伏電站投資熱情減弱的另一原因是,歐美國家對光伏電價的補貼減少,經濟還處于衰退中,投資資本減少等。
國際銀行對光伏產品,尤其是組件長期質量和效能的考量,已從對光伏組件企業的信用、質量承諾、生產規模、資金流動和質量準備金提取等信息審查的角度轉變 為以投資風險充分轉移為前提。然而,目前我國的光伏企業,特別是組件企業在這一方面依然表現得缺乏前瞻性,以致歐美光伏電站投資項目在采購我國光伏產品時融資渠道不暢通。
我們希望協同光伏企業打造產品的可融資性,這是一項與時間、與成本比速度的工作,意味著誰占領先機誰將有可能在國際光伏市場重新洗牌時成為一匹黑馬,而最終收益的是我國的光伏企業。
《中國電力報》:如何實現國際和國內銀行要求的“商業確定性”?王進:“認證是基礎,保險是前提,融資是結果”也是投資人要求的“商業確定性”。
光伏產業鏈涉及的金融應當是綜合金融體系,其主體包括銀行、證券及保險三大部分。可融資性問題也不僅是指光伏企業自身的貸款問題、流動資金和應收賬款等問題,也應當包括產品銷售的融資問題、光伏電站建設融資的問題、光伏電站證券化的問題、光伏電站運營綜合保險等問題。
從發達國家成熟的投資模式和經驗來看,只要存在銀行和投資人把握不準的風險,基本上都可由專注于經營風險的保險公司迅速推出創新產品,從而滿足銀行在風險充分轉移的前提下融資給投資人,投資人進行具有“商業確定性”的投資。保險公司在長期經營中不斷完善和調整,利用“大數法則”稀釋風險,成為投資人規避風險,銀行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壓器”和“阻尼器”。
我們發現國外保險公司已經推出相應的保險產品系列,并提供給本國的光伏產品建成的光伏電站,由此形成了針對中國光伏組件銷售的新門檻。
顯然,“打造我國光伏產品的可融資性”的關鍵在于通過保險機制轉移風險,保證投資人和銀行要求的 “商業確定性”,才能最大可能地釋放我國光伏組件產能,從而盤活整個光伏產業鏈。 《中國電力報》:在“打造我國光伏產品的可融資性”方面,國際能源研究所有何舉措?王進:“打造我國光伏產品可融資性”是我們所目前研究和實施的項目。這一項目有下面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光伏產品可融資性報告 (主要給投資者、EPC和銀行確認)。這是經過我們廣泛調研,結合國際銀行認可的標準和規則研發的創新報告。目的是為我國的光伏組件能夠獲得國際銀行的認可,從而能夠給予光伏電站投資和建設融資。
其次是保險商驗廠盡職調查報告 (針對國際性保險公司),這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創新報告。由國際權威或國內知名的第三方認證和檢測機構與專業的風險顧問共同完成。
再次是25年期能效損失和質量保證保險。我國的光伏產品有完整的質量承諾,但是,現在國內外的組件廠商都面臨產能過剩、兼并重組甚至破產的可能,這就使得國際銀行和投資者存在很大的顧慮,也就是說,其使用的光伏組件生產商是否能存活,存活多久;如果倒閉,生產商承諾的質量、維修誰來負責。
最后是針對我國光伏產品和光伏電站的“共同保險體”已經搭建成功。經過半年多的研討,我們在今年5月3日已經成功搭建了以國內主流保險公司為主導的 “共同保險體”,提供中國組件質量承諾的金融增信功能服務。
國際市場上已經出臺了 “光伏電站綜合保險”這一創新產品。除了政治和戰爭的風險之外,甚至包括了太陽能缺失的風險,能夠最大程度地轉移投資者和銀行的風險。我們搭建的這個共保體有望在今年9月之前將這一保險產品推出,讓國內投資的光伏電站具有“商業確定性”,并確保其他金融創新產品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