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幾乎所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技術專家都認為,到2020年,我國需要光伏產出5000萬千瓦。孰料,這一產能目標早在2011年就實現了。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認為,新能源市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也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市場,需要每年百分之幾到十幾的合理增長,而不是百分之百的增長,不能一年走完十年的路。
“做不大”的苦惱
湖北一直以來就戴著兩頂帽子:能源消耗大省、能源資源窮省!叭泵骸⑸儆、乏氣”,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如何破解兩難困境?發展新能源產業成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被寄予厚望。
然而,雖然新能源發展很快,但在全省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仍然微不足道,一直面臨著“做不大”的苦惱。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先天不足。
省能源辦介紹,我省太陽能和風能利用小時數偏低,在全國屬于“貧光”和“貧風”地區,規模很難與資源豐富地區相比。
此外,新能源產業還主要面臨產能較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好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問題。
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與安全報告(2011~2012)》顯示:風能國產品牌整機控制系統等關鍵產品仍依賴進口;生物質能產業對外依存度較高,用于生物質焚燒發電的鍋爐等關鍵技術和設備都產自國外。
我省一家新能源企業人士坦言,目前新能源規模還不具備足夠競爭力,無法與火電、水電、核電相比,包括價格高、穩定性差等,當前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賴于政府支持。
著力培育國內市場
新能源遭遇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國內市場培育滯后。
許多專家和企業認為,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在新能源市場培育上出臺了一些措施,但從整體來看,在市場培育上仍然力度不足,核心的上網電價等政策體系安排滯后,以市場激勵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的機制沒有形成。這些問題要加快研究解決,才能為我國新能源發展鼓足后勁。
市場培育落后于產業發展,在光伏行業表現得最為明顯。省能源辦相關人士介紹,我國光伏產業大多生產中間產品,并大量出口外國。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訴訟,國際市場劇烈萎縮,而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又沒有培育起來,大量光伏組件產品找不到“下家”,只能忍受“饑寒”。
去年底,國家電網出臺《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快培育新能源發電市場,為光伏產品擴內需。
掃清障礙挖掘潛力
新能源產業發展還面臨其他一些難題。
比如,新能源產業的產能消費必須以穩定持續、有規模的電網運行為前提,而我國各地的地理差別、既有電網的標準差異等,都是開拓新能源國內市場、消化過剩產能的障礙。
湖北能源花山生態新城光伏發電分公司負責人王铓說,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雖然是清潔可再生能源,但由于不穩定性和間歇性的特性,對電網保障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些企業還提出,雖然國家出臺措施鼓勵太陽能分布式發電,但仍存在產業政策的配套、行業投入標準的認定、建設過程中技術標準的把關等問題。
盡管面臨諸多問題,但新能源發電企業仍看好產業未來。
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華中大區負責人陳丹認為,把城鎮化和新能源結合在一起,帶來的商機令人振奮。
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健康型”城鎮化之路備受推崇。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李小琳介紹,中國電力開始布局綠色智能電力,已在博鰲開展低碳智能新城鎮試驗,所用電力都是就地取材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
諸多人士認為,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沒有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