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在2013年伊始陷入困境,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裁定,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實施破產重整。無錫尚德的破產,顯示我國光伏行業受到沉重打擊并陷入低谷。
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在2013年伊始陷入困境,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裁定,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實施破產重整。無錫尚德是尚德電力公司旗下資產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其光伏組件產能在2012年達到2.4吉瓦,一直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象征,也是全球四大光伏企業之一。
無錫尚德的破產,顯示我國光伏行業受到沉重打擊并陷入低谷。造成這樣困境的原因,各界討論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產業鏈結構不合理,存在原料、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三頭在外”的問題。國內光伏產業鏈呈現出上游小、下游大的格局,而且市場需求高度依賴國外市場,固然是造成當前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需要自修內功,大力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做強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但問題在于,這種技術層次相對較低、高度依賴外需的因素,同樣適用于更廣泛的一般加工貿易,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的加工貿易仍舊持續快速發展,至少沒有這樣嚴峻的困境。
二是“跟風”現象嚴重,存在大量盲目、重復建設問題。有人把大量光伏企業盲目跟風、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原因歸結為產業內缺乏標準體系建設,比如多晶硅的生產缺乏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筆者認為,盲目跟風的確是中國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企業跟風并非主要源自缺乏產業標準,而是源自這個產業的“半市場化”特征。遑論產業標準體系的制定主體問題,如果在前幾年,即便制定統一的標準體系,相信仍然會有大量中小光伏企業跟風,如果在目前,即便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可能也不會有企業再敢貿然進入光伏市場。
這里提出的產業“半市場化”,泛指產業發展帶有明顯的政府干預特征。中國光伏產業就存在典型的“半市場化”特征,表現為政府在項目審批、用地、信貸、稅收、上網電價補貼以及上市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傾斜性的優惠政策。這種做法造成一種扭曲的市場激勵信號,只要進入光伏產業,就可以獲得政策紅利或者概念紅利,從政府手里要政策、要資金、要土地,便于上市,且更易成為概念股,溢價發行或市值驟增,這是大量企業盲目跟風、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進而造成當前中國光伏產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理論上講,對于朝陽產業或說戰略新興產業,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是必要的,這也是國外通常做法。但前提是,政府要支持的產業確實是戰略新興產業,該產業擁有較高的核心技術和市場前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重大。當然,這里并非否認中國光伏產業的戰略地位,而是強調需要反思政府在這個產業鏈中的干預環節、力度和方法。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