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光伏產業接二連三受到歐美國家的“雙反”調查之后,整個產業鏈進入了一個萎縮階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
目前,歐美削減補貼、雙反調查、高額征稅等限制政策層出不窮,需求劇減,倒逼國內光伏產業要化解過剩產能、苦練內功。記者日前來到中國多晶硅企業聚集的四川省樂山市進行了調研。
“光伏行業今年慘不忍睹,還不知道賠到什么時候。”不久前的一個年會上,河北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大倒苦水。
數據顯示,全國150多家太陽能電池組件企業今年產能將超過40吉瓦,而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2012—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才在20—40吉瓦之間。專家指出,產能過剩折射出我國光伏產業市場和技術的雙重缺失。
據統計,今年中央財政共撥付資金130億元,支持啟動光伏發電國內應用的總規模達到5200兆瓦。正在啟動的國內市場,將有助于緩解產能過剩。但要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終還得靠企業自己。
“現在多晶硅的現貨價格每噸十幾萬元,跟最高時的每噸320萬元比,連零頭都不夠。”多晶硅價格及下游電池組件價格已接近甚至低于生產成本。全國43家多晶硅投產企業,僅剩七八家尚在開工
當前的寒冬正是企業和行業強身健體、走內涵發展道路的難得機遇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太陽能發電達到2100萬千瓦;國務院常務會議不久前也作出了“支持自給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的決定……近期國家頻繁出臺光伏行業利好政策,國內光伏市場悄然打開。
產業要健康發展,光靠國際市場和國內相關的政策補貼是不行的,需要國家大力推動國內新能源發展,從而在根本上擴大國內可開發利用的光伏市場。
日前,工信部為了扶持國內光伏產業,制訂了光伏下鄉計劃,意圖打開農村地帶的光伏荒漠。如果一切條件能順利保證其在農村市場的推廣,光伏產業在國內則又將迎來一個發展高峰,但現在有兩大問題:一是資金問題,一套簡易光伏系統的前期投入就需要幾千元,這還沒有算上每年需要的維護經費,對收入有限的農村地區來說,負擔有些大,這點上可能就需要國家財政提供更多的補貼了;二是技術問題,簡易光伏建好后,產生的電力并不完全自用,需要把多余的電力并入當地電網,但目前由于新能源技術的并網一直是個難題,所以在這點上還需要有所突破才行。
當然技術在進步,電池片越切越薄,轉化率越切越高,材料的成本、設備的成本逐步降低。當建設及維護成本降低之后,對光伏的推廣將是一個巨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