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的光伏產業,更常見的說法是“太陽能產業”,正陷入嚴重危機。這個問題尤其讓人感興趣,因為它從本質上說是影響中國經濟的諸多問題的縮影:包括政府鼓勵的過度投資,債務的驚人增長,政府對虧損企業的支持,相應產生的貿易摩擦。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2月8日刊文稱,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激增。在接下來的經濟困難時期,作為一項刺激措施,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太陽能板制造業。初看之下,這項政策完美無缺。出于對環境的擔憂,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歐盟和美國政府的慷慨補貼則促進家庭和企業對太陽能電池的需求。大筆資金注入中國太陽能產業,像賽維、英利和尚德等公司也都樂于貸款。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量2007年還不到500萬千瓦,2012年年底預計將達5000萬千瓦,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產量還高一倍以上。
令人遺憾的是,對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需求完全跟不上主要由中國驅動的供給增長。2007年,全球總需求也不到500萬千瓦,而這個數字現在僅增至3000萬千瓦左右。
因此,中國的太陽能電池供應過剩嚴重破壞全球市場。對消費者和環境來說,這是好事情,因為太陽能電池組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便宜;但是,對其他國家的太陽能產業來說,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帶來了慘痛的后果:德國的Q電池公司和索倫公司以及美國的索林德拉公司和常青太陽能公司都已破產。太陽能產業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加,歐盟和美國都起訴中國傾銷產品和違規補貼,包括為中國太陽能企業提供利息過低的貸款。
另一個結果是,賽維、英利和尚德等公司都瀕臨破產。在生意好的年份,這些公司靠高額借貸支持投資。現在,因為供應過剩導致產品價格暴跌。問題很清楚,要么縮小規模,要么破產,要么重組,但這些情況目前為止都沒有出現,地方政府因為不愿看到本地失業率上升而提供巨額資助。
報道指出,中央政府也在促進中國的裝機能力,這些新增的能力幾乎注定將由國內供應商消化。但是,就算這樣也不夠,因為預測的裝機能力仍然遠低于嚴重過剩的供給。
對了解中國經濟的人來說,這個故事并不陌生。政府推動的過度投資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因為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擔心與市場力量相伴的社會影響而被人為維持;供應過剩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市場扭曲和受損,因為中國的虧損企業得到補貼從而“攪亂”市場。
報道指出,更廣泛地說,中國光伏行業發生的情況生動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某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