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MEN.CC觀察,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德國主導的各國政府財政補貼政策。
從2005 年以來,已有61 個國家公布了相關的政策或法規。光伏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證明了在同等條件下的合理成本之內,市場更愿意接受光伏能源的。
但隨著政府財政危機的愈演愈烈,自從2009 年底,歐洲光伏市場出現了兩次重大調整,分別以2009 年西班牙光伏補貼政策全面凍結和2011 年捷克批準向太陽能電站征收太陽能稅。光伏行業單一依靠政府補貼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已逐步顯現。
西方發達國家財政危機使得光伏財政補貼產生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有在個別發電成本較高的國家仍然保持穩定的支持,比如德國和意大利,這些地區居民側平價上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未來三年進入穩定增長的市場有日本、法國、巴西、土耳其和美國加州。Bloomberg 的統計中中國市場也使用了居民用電價格。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居民用電最貴的情況相反,中國電力市場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由于非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導致我國的平均電價水平從低到高依次是居民用電、事業或公共用電、工業用電和商業用電。而且其中個別大型用戶電價獨立核定。而根據市場經驗,我們基本確定中國大型(包括工業和商業)的用電成本基本在1 元/度左右,其中不包括一次性接入費用和每年征收的固定維護費用等。所以,至2015 年,我國也將進入工商業用戶側平價發電的水平。
另一方面,歐債國家信用風險的上升使得銀行資金要求的收益率上升,導致許多電站項目的融資困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需求的落實。
這方面從我國許多光伏企業在海外項目的回款情況不難看出,市場對使用光伏發電保持歡迎,但在建設時的融資困難使得墊資建設的情況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