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工作將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更重要的支撐作用。為進一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根據國家關于制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整體部署,特制定本專項規劃。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通過全面實施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火炬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科技計劃,一批科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取得豐碩成果,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在火炬旗幟的引領下,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善了自主創新政策體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術創新實現市場價值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在若干領域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笆晃濉币詠,我國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制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帶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干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制造;以信息網絡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高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現。到2010年底,我國從各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達5萬多家,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源頭之一。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3.5萬家,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國家高新區中年營業收入上億元的企業近9000家,上市企業超過900家,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我國搶占科技制高點、突破發達國家技術壁壘、推動經濟更快發展的主要力量。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到2010年底,啟動了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鹁嬗媱潯⒖萍夹椭行∑髽I技術創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到2010年,全國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203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90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86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34家,技術市場管理和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200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400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功能較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高新技術人才進一步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員、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等在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領軍人才。到2010年,共引進國家“^****”類人才1100余名,僅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就超過800萬人。
初步形成了促進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開始實施,《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實施細則陸續出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稅收優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