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比特幣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其所代表的“價值”水漲船高,甚至有時1比特幣可以兌換約6萬美元的“真金白銀”,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隊耗費大量資源去“挖”這種“數字黃金”。簡單類比,這個過程就像開采金礦一樣,眾多比特幣“礦工”或者“礦場”通過“加密貨幣礦機”全年不停歇地進行“挖礦”,不斷獲取比特幣財富。在這一財富密碼的背后,
隨著比特幣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其所代表的“價值”水漲船高,甚至有時1比特幣可以兌換約6萬美元的“真金白銀”,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隊耗費大量資源去“挖”這種“數字黃金”。
簡單類比,這個過程就像開采金礦一樣,眾多比特幣“礦工”或者“礦場”通過“加密貨幣礦機”全年不停歇地進行“挖礦”,不斷獲取比特幣財富。
在這一財富密碼的背后,比特幣“礦機”的耗電量十分驚人。據劍橋研究人員公布的一項比特幣耗電指數顯示,如果把比特幣看作是一個國家,它的耗電量足以排進全球前30名,“挖礦”活動目前年耗電量約為121.36太瓦時(1太瓦時為10億度電),這遠超人們的想象,而且除非比特幣價格大幅下跌,否則耗電量將只增不減。
大量“礦機”吞噬電能
“比特幣的發行量決定了其價值,物以稀為貴。”南方電網公司一位對區塊鏈、比特幣頗有研究且具有相關博士學位的員工對記者說。據介紹,目前獲取比特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網絡交易買入,一種是通過“挖礦”。
利用現金交易購入比特幣的方式,就是目前現在很多人在做的“炒幣”。而“挖礦”其實是開采數字貨幣或加密貨幣的一個俗稱,因為數字貨幣的產生機制就像是“挖礦”一樣。開采比特幣就像是求解一道數學題,誰最先得到答案,誰就獲得相應的獎勵。這個獎勵就是比特幣,整個求解和驗證的過程就叫做“挖礦”,而用來協助求解答案的設備就被稱為“礦機”,解題的人則被稱為“礦工”。
那么,到底要怎么挖礦呢?我們借用AI財經社的一篇報道,來給大家形象地描述一下,F在正是初春,在中國的山東臨沂,夜晚的氣溫只有10攝氏度左右,但在一棟居民樓的房間里,溫度卻高達近60攝氏度。屋主專門買來了大風扇,把熱風往窗外吹。原來,房間里有4臺礦機正在隆隆作響,每臺礦機都裝備了6張RX588顯卡,房間的高溫正是來自機器散發出的熱量。
屋主的化名叫張湯,張湯這是在干什么呢?他正在用礦機挖“以太幣”,就是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每過10分鐘,以太坊系統就會將需要打包記錄的資訊做成一道“搶答題”,發布在網上供挖礦者去搶答,而最先答對的就能獲得以太幣作為獎勵。
大量設置的“礦機”,對能源消耗十分巨大。根據英國劍橋大學的分析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已經超過了阿根廷、荷蘭等多個國家,為什么“挖礦”這么耗電呢?
這是因為“挖礦”的過程,就是利用大量計算機不斷地高效率運轉,進行運算驗證。我們舉個例子,以一臺普通的“礦機”為例,它的功耗為1596瓦,滿負荷24小時不停運轉一天需要消耗38度電,一個月需要消耗1149度電。試想一下,一個四口之家一個月也用不了這么多電。現在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大約是121.36太瓦時。
因此,比特幣挖礦的確會對能源造成大量的消耗。所以,在有些國家甚至出現大規模偷電來運行挖礦設備的事件。
叫!疤摂M貨幣挖礦”
中國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不對比特幣行業實施嚴格監管,那么比特幣挖礦的電力需求和碳排放可能會破壞全球抗擊氣候變化的努力。這篇由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合作完成的論文,已經在4月6日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研究發現,在沒有任何政策干預的情況下,預計中國境內的比特幣區塊鏈產業的年能源消耗,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大約是296.59太瓦時,并相應產生1.305億噸的碳排放,接近于歐洲的意大利,或是石油資源豐富的沙特阿拉伯地區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
為此,2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發布的《關于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將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過剩產能,其中包括“鋼鐵、鈦合金、電石、焦炭、石墨電極、火電以及虛擬貨幣挖礦”。
有部分專家預測,在這個政策推出后,內蒙古大部分“礦機”將開始遷移到四川、云南等水電充足的地區。
根據劍橋大學另類金融中心測算,2020年4月,約有60%比特幣算力分布在中國,第二位是美國,大約占7%。具體到省份,比特幣總算力中約有36%的算力分布在新疆,10%分布在四川,7%分布在內蒙古,5%分布在云南。
追捧比特幣是否值得?
在海外,伊朗現在擁有14個大型“礦場”,它們消耗大約300兆瓦的電力,相當于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城市的能耗。2月份媒體曾報道,伊朗發生了電力中斷,而原因就是“礦場”造成的。
之前,擁有發達比特幣“礦業”的伊朗已成為世界上比特幣開采能力最高的十個國家之一,每天可消耗約450兆瓦的電力,而這些電力足以為30多萬戶家庭提供一天所需的電力,為了緩解停電危機,伊朗政府強行關閉1600個比特幣“礦場”。
權威科學期刊《焦耳》(Joule)發表的論文也指出:整個比特幣網絡每年可能消耗多達184太瓦時,接近世界所有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總量。同時,“采礦”消耗的能源還產生了高達9020萬噸的二氧化碳。
追捧比特幣,對個人或機構來說,可能會得到利益,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又會帶來什么呢?《焦耳》雜志在3月份時發表了一篇評論,分析了比特幣價格的飆升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增加能源消耗,加劇晶片短缺,不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甚至威脅國際安全等等,而且因為比特幣挖礦設備壽命較短,還將導致未來幾年產生大量的電子垃圾。
在比特幣大熱的同時,關于“虛擬貨幣是否有價值”“大量資源投入挖礦是否值得”這一類的爭議也一直存在。到目前為止,虛擬貨幣在其他方面所擁有的價值并未真正實現,而且很可能受到各國的限制。那么,消耗大量晶片、電力、人力等社會資源去追捧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是否值得呢?
作者:韓曉彤 來源:南方電網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