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公示了2019第一批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標志著平價光伏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從首批平價項目區域分布看,有些區域超出了人們此前的預料。有人不禁要問,這些項目真能做到平價上網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剔除非正常因素,先要理清以下邏輯:平價上網基于“項目運營期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合理收益”≦火電銷售價格,意味著能否平價上網,取決于LCOE的高低;影響LCOE的主變量有兩個,一是整個建設和運營期的財務成本,二是運營期的發電量,其中,財務成本相對可控,而發電量的不確定性較大。基于上述邏輯,要回答項目是否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先要回答的是:發電量的預測是否準確?哪些因素會導致發電量的正常或異常波動?基于預測發電量計算出來的LCOE可信度有多高?在此基礎上,才能回答項目是否具備平價上網的條件。
本文圍繞發電量預測及光伏電站建設和運營過程的管控能力談些看法,旨在提醒業界進一步提高發電量預測及電站建設及運營過程的管控水平,包括其他方面的綜合保障能力,為平價上網提供堅實的技術和管理基礎。
縱觀光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補貼的光伏很短暫,平價和低價才是長久,行業需要的是真實、健康、可持續的平價或低價上網,而不是帳面上的平價或短時的無奈之舉。
一 對發電量預測水平及電站管控能力的總體分析和判斷
綜合判斷:目前,在有限給定條件下,已投運電站及其分子系統的輸出處于圖1A所示狀態,即諸多未知或已知、不可控或特殊原因導致的非受控狀態,遠未達到圖1B所示、數學意義上的受控狀態。涉及發電量預測,對處于非受控狀態的系統,一是偏差大,二是不具備討論發電量預測結果置信水平的基礎。
圖1. 過程受控狀態圖示
領跑者基地建設匯集了國內最高水平的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為更好地說明問題,以下以大同領跑者基地一期投運項目為例,利用基地月報及其他來源的數據,給出幾組統計分析結果,示例性地說明發電量的預測水平及電站建設和運營過程的管控水平。
圖2為基地13個項目2018年實際發電量與同期預測發電量的偏差統計;圖3為基于圖2的偏差統計,對13個項目發電量預測水平的總體判斷;圖4為2018年與2017年相比,基地13個項目年發電量降幅情況統計;圖5為根據圖4的降幅統計,對13個項目運管水平的總體判斷;圖6為對2018年發電量降幅較大的項目,月度發電量波動程度的對比分析。
幾點說明▼
2018年大同基地所在區域最佳傾角實際年接收輻射量較工程代表年最佳傾角評估輻射量均值高約5.7%,考慮溫度及其他氣象條件與工程代表年的差異,將2018年實際發電量與同期預測發電偏差率中值(+4.82%)作為合理偏差的參考值,并將以下標準作為發電量預測水平等級的判定依據:
預測水平較高:參考值±3%以內;
預測水平可接受:參考值±3%~±5%;
預測水平較差:超出參考值±5%。
幾點說明▼
1)為橫向對比,導入年發電量降幅中位數偏差指數這一指標,計算方法為:年發電量降幅中位數偏差指數=(利用小時數實際降幅+中位數降幅絕對值)/中位數降幅絕對值;
2)與2017年相比,基地13個項目中, 2018年年利用小時數降幅的中位數為—2.6%,考慮輻射量及其他自然條件的年際變化,中位數水平略好于性能衰減的保證值;
3)考慮PR隨時間衰減的可接受程度(按年均0.7%計算)及其他客觀因素,按以下標準判定項目的衰減程度等級:
較低:中位數偏差指數>0.19;
可接受:中位數偏差指數—0.19~+0.19
不可接受:中位數偏差指數˂—0.19。
幾點說明▼
1)為對比分析造成2018年發電量降幅較大項目的原因,導入月度發電量中位數指數這一指標。指標的計算方法為:月度發電量中位數指數=項目當月實際利用小時數/13個項目中當月利用小時數的中位數;
2)選擇13個項目中與2017年相比發電量降幅較大的3個項目,進行月度發電量中位指數對比分析;
3)初步判定,3個項目中,
月度波動較小,如N4,發電量降幅較大可能是由于系統或設備故有原因所致,如:組件最大功率過快衰減;
存在異常波動,如N5,可能與系統類型有關或偶然性特殊原因所致,如:對自然環境變化較為敏感,出現較大的設備故障;
波動較大,如N11,可能是多重特殊原因所致,包括系統或設備故有原因及運維質量問題。
透過上述幾組數據,可以看出▼
1)光伏發電發電量預測的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2)不同項目實際發電量,包括隨時間變化,波動及離散程度均較大,說明光伏發電可控程度較差,特別是不明或特殊原因導致的異常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