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新財富》評選的500富人榜中,施正榮以150億身家榮登榜首,而給施正榮帶來無比榮耀的是其控股的無錫尚德,用施正榮的話來說,“尚德讓中國知道了新能源,也為世界光伏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殊料,其后幾年光伏行業風云變幻、世界無情,昔日首富也成了退潮后的裸泳者。在《新財富》2012年的500富人榜中,施正榮位列第406位,資產大幅縮水至30億元。最近,有關尚德破產、退市或被政府接管的傳聞常見諸于報端,市場投資者普遍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施正榮短短幾年間就從云端跌到了深淵?本刊記者在整理相關資料并采訪業內人員的基礎上,為投資者揭開其中的面紗。
盲目擴張規模 債臺高筑
太陽能電池屬于新能源行業,在2000年左右被引入國內,接下來的幾年間得到了飛速發展。尚德由施正榮2001年在無錫創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更是狂飆猛進。無錫市政府網站的信息顯示,至2005年,銷售收入達到 18億元,實現利潤4億元,資產增加了600多倍,是國內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在世界光伏產業名列第五,走完了同行業需要15年才能走完的路程。
與此同時,尚德的產能規模也急劇膨脹。據記者了解,尚德創業五年間,產能擴張了12倍,總產能達到120兆瓦,而到了2007年底,產能再次翻了1.5 倍,電力產量高達360兆瓦,生產能力高達540兆瓦。此時,由于背靠無錫市政府這顆大樹,尚德還支撐得住,資產負債率只有47.1%,并不算特別高。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給光伏行業帶來了重創,德國、意大利等重要光伏市場紛紛削減太陽能補貼,使需求端劇烈萎縮。在危機面前,施正榮作出了擴張產能的決策,并且在2011年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反傾銷立案后都沒有放緩步伐,而正是這些年一系列盲目擴張產能將尚德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與此同時,尚德的財務壓力開始顯現,且一發不可收拾。
數據顯示,尚德當前總債務超過35億美元,明年3月份到期的短期債務達20億美元左右,而尚德目前手中的現金不足5億美元,償付能力遠遠不足,如果沒有政府出手相助,尚德可能在劫難逃。
政府求績心切 拔苗助長
太陽能產業頂新能源的光環,又能夠帶來巨額投資、解決就業問題,成了政 府眼中的寵兒。所以,有業人士曾戲稱,在2005年前后國內如果有一個行業在吸引資本與政府注意力方面能與互聯網相媲美,那一定是光伏。據了解,在施正榮 創業之初,無錫政府指示當地的小天鵝集團、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等6家國企共攜600萬美元資金入股無錫尚德,而后又幫助尚德爭取了江蘇省多個創新項目扶持資金,并給予在土地、稅收方面的諸多優惠,傾力將太陽能、尚德打造成無錫的城市名片。
但是,對于一個行業的未來前景與發展趨勢,政府是 一個外行人。政府的投資可以增加產出,而擴大需求的能力則是有限的,或許可以利用政策影響國內市場的需求,但在擴大國際市場需求方面則是無能為力的。但光伏市場的需求主要在歐美國家,2011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光伏需求中,意大利占28%、德國占25%、美國占10%,中國僅占8%。這使得國內光伏企業只能把主戰場瞄對歐美市場,這樣一來又容易受到他國“反傾銷”的指控。
同時,按照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若政府僅僅影響生產,而在相關配套產業鏈跟不上的情況下,供需失衡的效應有可能進一步放大,并擴散至上下游產業。
圖: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
記者在查閱日本、韓國等國扶持本國優勢產業的發展時發現,其與我國政府的做法很不相同,日韓政府著眼于為企業創造良好經營環境,比如,完善產業配套、優化生產要素等,以幫助企業提高資本效率,很少不干涉企業的經營行為。而我國地方政府在扶持當地明星企業的崛起過程中,影響力非常大,過于注重短期利益,而 對長期規劃則關心不多,這在尚德興起的過程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多位光伏行業的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無錫政府對尚德傾注了太多的資源,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可以迅速成就一個公司,而一旦后繼無力又會讓它摔得太慘。
戰略決策隨意性大
2009年4月,無錫尚德聯合四川大學組建了四川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控股方為無錫尚德,共同開發碲化鎘薄膜電池項目。此后的幾年,尚德投入了數億元研發費用,但在轉化率方面卻一直未能有顯著突破。同時,施正榮還在上海投入了 3億美元建造傳統薄膜電池工廠,按原定計劃,上海工廠2010年將形成400MW的產能。不過,在2009年7月該項目一期建好之后,被迅速叫停,并被改建為晶硅電池工廠,數億元的投資立即煙消云散。
尚德方面對此解釋稱,晶硅電池的應用前景優于薄膜電池。這個理由在當時就引起了市場的爭論,作為太陽能專業的博士,施正榮難道連哪個技術的應用前景光明都分不清楚嗎?
此外,2006年,無錫尚德與美國多晶硅巨頭MEMC簽署了一份十年的供應合同,當時規定尚德可以80美元/公斤的價格采購多晶硅,而到了去年,價格已 跌至40美元/公斤,尚德不堪重負,在2011年7月份不得不與之解除合約,為此支付了2.12億美元的違約費用。有趣的是,去年初尚德又與韓國多晶硅巨頭OCI簽署了新的長期供應合同,合約規定尚德將以高于35美元/公斤的價格進行采購,如今,多晶硅的市場價已跌到20美元/公斤,是繼續高價采購還是違 約賠償,尚德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企業家角色錯位
企業家的本職工作是經營好企業,為股東、投資者創造財富回報。所以,國內外絕大 多數知名的企業家但凡在位時均較為低調,埋頭于工作、學習與思考,大牌如GE的韋爾奇、華為的任正非均如此。但是,施正榮似乎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多位離 職的高層管理人員說,施正榮不是好的CEO,更像一個出色的科學家。奇怪的是,施正榮非常享受“科學家”的名號,稱自己從來都不是企業家,是科學家。所以,他時常出現在鎂光燈下,或宣講新能源、或在各種高級別論壇與學術會議上拋頭露面,或陪同政商高層參觀等等。
這種角色錯位使得施正榮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而其固執的性格又聽不進他人的意見,戰略決策常常失誤便不足為奇了。有業界人士指出,施正榮太在乎名了,最終又為名所累。
現在的尚德已奄奄一息,華爾街的分析師對尚德的股價估值是0,理由是除非重組,否則只有破產清算。目前,消息面顯示無錫市政府有意介入,但多種重整方案均被施正榮所拒絕。施正榮曾貴為首富,也是政府的紅人,而現在,一切都在變化,未來的命運會怎么樣,也許連他自己也難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