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廣明
對于光伏制造業這種“重資產”企業而言,“船大難掉頭”所帶來的教訓,可謂比比皆是。
最新的例子來自于天威英利。
根據天威英利最近發布的公告,由于連續虧損、拆遷補償工作進度緩于預期,公司無法足額兌付當日到期的人民幣中期票據“10英利MTN1”本金,到期本息合計10.57億元,構成實質違約。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此前的尚德、賽維的破產重整,還是當前的天威英利、海潤光伏的經營危機,背后無不隱現了光伏制造業這種“重資產”模式的弊端,也的確是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
對此,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日升”)總裁王洪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與光伏行業本身就具有的“資產密集型”屬性有關,也與國內光伏企業過于單一的業務模式有關。
“大部分國內光伏企業一直以來都對‘垂直型’模式較為青睞,即所有的生產環節都想自己投資、自己生產,這不可避免的會帶來攤子越鋪越大、負債率越來越高的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產能利用率不足以及財務費用的逐年攀升,都會對企業的盈利帶來威脅。”王洪認為,這一模式更大的風險在于,當市場形勢突然轉差的時候,可能會引發資金鏈的斷裂。
據他透露,包括東方日升在內的一些光伏企業已經開始考慮轉型。比如,將一部分的業務環節以代工的形式外包,這可以實現“一舉多得”的目的。
東方日升新近公布的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該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9.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8.30%;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9.36%。
而在盈利能力方面,其2015年三季度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3.40%,今年前九個月的該數據則為7.09%,都大幅領先于同業企業。
業務模式之辯
作為一個涉及多個生產環節的行業,光伏制造業企業究竟應該采用哪種業務模式,其實一直存在爭議。
持規模論者認為,對于電池片、組件等制造業環節,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才能將整體的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但其所需要直接面對的,則是要應對由此帶來的資產以及負債激增的問題。
以在國內上市的幾大制造業企業為例,一個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其所對應的資產總額要達到數十億元。
隆基股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為16.79億元,對應的總資產為81.67億元。
與之相比,東方日升的情況稍好。今年上半年,東方日升實現營業收入16.16億元,同期的總資產為70.27億元,凈資產為28.93億元。
這種重資產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負債率激增以及由此帶來的融資難問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近日就公開表示,融資難是光伏制造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而從此前舉辦的光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對接會來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這一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也沒有突破,這是非常尷尬的現象。
此外,“重資產”模式的另一后果是,對企業盈利能力的侵蝕。
數據顯示,即便在行業已經完全回暖的當下,絕大部分的光伏制造業企業的盈利能力,也仍然徘徊在及格線附近。
以在國內上市的企業為例,部分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在3%之下,還要略低于三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
資源整合者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此前的尚德、賽維的破產重整,還是當前的天威英利、海潤光伏的經營危機,背后無不隱現了光伏制造業這種“重資產”模式的弊端,也的確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
王洪透露說,目前有不少光伏制造業企業也確實在思考如何轉型。比如,加大對“代工貼牌”這一模式的應用。
“從其他領域的制造業來看,類似蘋果這種資源整合者的模式,確實可以達到降低資產以及負債比重的效果,既可以滿足市場轉暖時的需求,又不至于攤子鋪的過大,并減輕負債壓力以及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與此同時,還可以騰挪出一定的資金,以進軍電站開發領域,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但王洪同時也表示,這種轉型,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營銷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這一“輕資產”模式的較早嘗試者,單就東方日升的情況來看,確實要好于同業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東方日升的負債率為61.15%,這一較低的負債水平無疑為其進軍電站開發領域以及應對不利的市場形勢,提供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而對于下游方面的投資,東方日升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2015年上半年,東方日升電站板塊收入為2651.35萬元,較同期大增22,0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