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裁定,對國內光伏龍頭尚德電力在中國的主營分支機構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它也因此成為國內光伏企業中第一個倒下的“巨人”。業內普遍認為,在短時間內光伏行業回暖無望的背景下,無錫尚德的破產標志著行業大洗牌的開始,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給凍僵的光伏企業送來了暖風,光伏巨頭們也在積極地通過裁員、關廠、高管換人、求助政府等多種手段求生,但是,對于已經凍僵的光伏企業們來說,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誰又會成為下一個無錫尚德?
巨頭的破產危機
在光伏產業哀鴻遍野之際,第一個倒下的光伏巨頭竟是業界大佬――尚德電力。隨著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對其子公司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的一聲令下,尚德的命運一時間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其實,整個光伏行業早從2011年開始就已經陷入低谷,隨著全國光伏產業“大躍進”式的發展,光伏產能過剩的問題在全球經濟走低、海外市場“雙反”等多重壓力下,突然爆發了出來。在當年10月時,就有傳言稱,尚德電力已經破產保護,但這個事件最終被官方澄清為是謠言。
不過,在行業遇困后,尚德電力不僅面臨著產能過剩等普遍問題,急劇收緊的資金鏈更是直接威脅到了公司的存亡。數據顯示,尚德在2011年凈虧損就已高達10.067億美元,而在之前一年,它還曾大賺2.369億美元。在嚴峻形勢的逼迫下,尚德也不得不在2012年開始了一系列瘋狂的自救措施。
裁員、關廠、高管換人、求助政府等手段一一試過,去年8月,公司走馬換帥可謂自救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作為尚德創始人的施正榮正式下臺,公司CFO金緯接任公司CEO。金緯上臺后,人員調動、關廠動作明顯加快。
當外界均以為新上任的高層或將成為公司的救世主時,金緯的處境似乎并不像人們想象的“臨危受命”那樣風光,不久后,公司員工聯合聲討呼吁其“下課”,并要求相關部門審查其工作能力和財務狀況。
面對如此高的負債,業界都以為無錫政府可能會接盤尚德。此后,公司董事長和總裁均換了新人,尤其是總裁周衛平,由于有無錫市國企任職背景,被看做是政府接手尚德和公司可以獲得融資的重要轉機,但也有人認為,周衛平進入尚德只是為保護政府及當地銀行利益不被侵害,他也并無回天之力。
為什么是尚德
尚德電力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光伏巨頭,絕非偶然。
“從源頭上講,管理層要負主要責任。當初行業好的時候,不顧未來市場風險,盲目擴大產能,偏好海外市場,致使在海外市場收緊、市場需求下滑情況下陷入困境。和尚德一樣,現在很多新能源企業過剩嚴重的問題,都和管理層盲目規劃脫不了干系。”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李祾譞表示。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看來,“作為光伏行業龍頭,單一品牌戰略也是一大弊病,尚德主攻多晶硅,而不像保利協鑫那樣,有幾大支柱產業支撐其發展,在光伏產業受到沖擊時,可以通過別的產業來進行補充”。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多晶硅產能過剩率已高達90%以上,85%以上的企業都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很顯然,由此打擊最大的正是行業“最專注”的龍頭。
事實上,對于尚德現在的處境,政府也是助推手。“當初,地方政府利用光伏企業為自己‘攬政績’,對光伏產業定位不準,沒有明確的規劃,盲目上項目。現在,產業受到沖擊的時候,又擔心企業會成為累贅,而尚德則正是一個典型,它好像被政府拋棄了一樣。”任浩寧分析說。
有業界觀點稱,其實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對于整個行業而言也有利好影響。現在光伏產業調整正處在關鍵時期,只有一部分企業退出,行業才能實現較好較快的整合和回暖,而這個過程也正體現了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
而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介紹,當前我國四大光伏龍頭企業中,除蘇州阿特斯的債務相對較輕外,剛剛宣布破產重整的尚德電力,以及常州天合、河北英利均是債務累累、資金鏈緊張。無錫尚德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界對公司失去了信心,是資金鏈斷裂的結果。
光伏業將深度整合
其實,無錫尚德的破產只是揭開了國內光伏產業困局的一角。據權威人士預測,光伏產業的寒冬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只有到了“十二五”末至“十三五”初,整個行業可能才有所好轉,而且2013年-2014年將是整個行業調整的關鍵時期。
雖然按照計劃,我國今年將達到10GW的裝機目標,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來自國家層面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也使得外界對國內光伏市場的預期不斷增大,但來自歐盟的消息同樣讓國內光伏巨頭們深感壓力。
3月5日,歐盟委員會表示,自3月6日起,將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強制進口登記”,這意味著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追溯期確立,即在6月6日,當歐盟裁定“雙反”稅率以后,也將對這三個月進口歐盟的光伏產品追加稅率。
看來,中國光伏產業真正告別寒冬還有待時日。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光伏產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去產能化及產業整合雙重進程將并行出現。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盡管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仍將穩步增長,但全球光伏產能已超500億瓦,仍大大超出整體市場需求量。這意味著,除非去產能化過程出現突進現象,否則消化過剩產能仍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資本進入無望的狀況下,行業的整合會從巨頭內部間的以大吃小開始。”一位光伏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也認為,“在這段時間,要讓好的企業活得更好,讓不好的企業通過這次調整被淘汰掉。盡管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是光明的,但并不是任何企業前景都是光明的”。
“應對風險能力差的中小企業將會批量地倒下去,預計在今年6-9月,關閉潮可能會達到高峰,整個2013年內,可能會有過半的光伏企業倒閉,超過70%的中小企業退出市場,實際情況可能會比這樣更糟。”任浩寧說。
“如今國內光伏市場有七八家企業規模上相差不多,但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兼并整合,估計會形成3-5家的巨無霸企業。”王勃華說。
裁員1.8萬人 賽維LDK艱難求變
和尚德一樣,國內另一個光伏巨頭賽維LDK也曾在去年年初陷入破產風波中。雖然截至目前,賽維LDK并未公布2012年財報,但業績走虧似乎已經注定。去年11月走馬上任的賽維LDK CEO佟興雪近日給出預估,公司去年虧損在30億-50億元人民幣。但是,從今年年初以來,賽維LDK的境況似乎已經有所好轉。
在日前舉辦的賽維LDK年度全球供應商大會上,佟興雪對于今年的業績表示樂觀,經營目標是實現整體扭虧為盈,預計整體合并前銷售收入27億美元。雖然高層深表樂觀,但和尚德一樣,賽維LDK的債務也并不輕松。去年公司的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賽維LDK僅2012年到期債務就有約20億美元,負債總額更是達到了近250億元人民幣,另外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超過90%。
賽維LDK也和尚德等其他巨頭一樣,在行業受困時,首先采取了裁員減產等慣用之術。而賽維LDK裁員上的大步推進更是引來了業界的圍觀,裁員1.8萬人。
此外,和尚德一樣,賽維LDK去年也更換了高管。11月時,原總裁兼COO佟興雪代替彭小峰成為新的CEO,彭小峰繼續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
“對比來看,兩大光伏巨頭卸任的都是公司創始者,但由于施正榮與彭小峰的優勢不同,他們的行政方針注定了他們走不同的路,所以才造成現在一個站在破產邊緣,一個豪言今年扭虧兩種處境。”任浩寧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說,施正榮在技術方面較強,所以大家都管他叫施博士,而彭小峰在市場運作方面較有優勢,所以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能夠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應對危機能力強,相比之下,尚德危機公關能力則不是很好。
“除此之外,賽維LDK在維護銷售渠道方面做得也比較好,而尚德與供應商的緊密度不高,在長期合作機制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任浩寧分析說。
然而,和尚德不同的是,賽維LDK今天能夠立下豪言,是因為背后有政府的支撐。當施正榮還在和政府進行心理博弈的時候,賽維LDK已經得到了江西省的支持。去年10月,江西恒瑞新能源與賽維LDK簽署股權購買協議,以0.86美元/股的價格購入公司發行的19.9%股份,交易總額約230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新余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擁有恒瑞新能源40%的股份,所以這一動作被看做是政府正面扶持賽維LDK的重要舉措。
另外,賽維LDK在去年10月還先后與中材國際等國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11月又與河南平煤神馬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多項協議目標均指向光伏發電領域。
外債難收 超日太陽賣電站求生
在去年末曝出公司董事長“跑路”傳聞之后,超日太陽負面消息不斷。記者從其發布公告的官網看到,從今年年初以來,公司一直在忙著澄清媒體的報道。最近的一次澄清公告顯示,“雖然公司的流動性困難尚未得到根本性緩解,但涉及利益各方都在積極努力,希望能夠幫助公司渡過目前的困境。公司并不存在向法院申請公司破產保護的情況”。然而在業界看來,公司接下來的走勢并不樂觀。
公司官網顯示,超日太陽生產各種型號、規格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配套生產和安裝太陽能用戶系統、太陽能燈等太陽能系列產品及工程,公司生產的太陽能組件暢銷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國等主流光伏市場。另有公開資料稱,公司生產的硅太陽能組件95%以上出口,暢銷歐美。然而,就在去年,正是上述這兩塊主流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了“雙反”。
據介紹,超日太陽也很熱衷于海外建電站。為了使電站項目的開發有更好的操作平臺,公司還在2011年專門設立了香港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以開拓海外太陽能電站市場、投資海外太陽能電站項目。截至2012年9月底,超日太陽在盧森堡、意大利、美國等地設立了四家光伏太陽能電站運營公司。
然而,正是上述主流市場上的電站投資更加劇了公司的資金緊張。據了解,2011年起,超日太陽逆勢加快對外投資,現金支付高達4.9億元,電站項目是重中之重。“尤其到目前,很多在歐洲修建電站的款還沒有收回來,在歐債危機還沒有出現轉機的情況下,回款更是無望。”任浩寧表示。
雖然目前公司還沒有刊出去年財報,但去年公布的三季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超日太陽的貨幣資金大幅減少了57%,預付賬款同比也降低了33%,而且資產負債率達64%。流動負債總計36.7億元,其中短期借款達17.8億元。另外據公司董事長倪開祿在境外向媒體透露,主要貸款銀行向超日抽貸規模達10億元,是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抽貸方為主要的3-4家債權銀行。
而就在公司資金出現故障時,去年末又傳出了倪開祿“跑路”的丑聞,但是公司方面澄清說,倪開祿出走國外,是為了收賬。今年1月4日,超日太陽公告稱,董事長倪開祿前期在境外催收應收賬款并洽談境外資產處置等相關事項,近日已回到國內。
有專家分析稱,在光伏業毛利率下降的大趨勢下,參與電站投資可以保持較高的產品毛利率,但也拉長了公司資金回收的周期,現在對于公司而言,較為理想且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將電站出售,及時回籠資金以解決當前困難。所以,倪開祿前不久的“出走”,一項最大任務就是洽談出售電站項目。
據悉,要出售的一個是在意大利的23MW電站項目,另一個是在美國的18.5MW電站項目。這之后不久,又有消息稱,由于超日天華盧森堡在希臘的40MW電站項目的信貸暫停,公司準備再將希臘電站售出。
但是,經過這一系列動作,公司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業績虧損,上月,在剛被加冠“ST”不久,公司公布的快報顯示,去年凈虧損13.69億元。而且去年四季度還出現了流動性困難、各生產單位產量大幅下降、主要銀行賬戶也因債權人起訴而被凍結等情況。
聯合保利協鑫 英利抱團取暖
雖然相比于其他光伏巨頭,目前英利綠色能源的處境看起來不錯,但根據其發布的去年三季度財務報告,英利綠色能源三季度凈虧損為9.59億元人民幣(1.526億美元),上一季度虧損5.73億元人民幣,上年同期虧損1.805億元人民幣。
在此情況下,英利綠色能源積極自救。3月20日,四大光伏巨頭之一的英利綠色能源與保利協鑫能源在北京共同宣布將進行深度戰略多邊合作,現場吸引了國內外幾十家媒體。大家的想法簡單而又迫切:在光伏巨頭尚德電力破產之際,英利綠色能源與保利協鑫能源能給外界帶來怎樣的驚喜?
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未來雙方將充分利用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利用各自在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勢地位,在硅片產能配套等產業鏈優勢分工、供應鏈產能匹配以及電站開發等領域謀求更深層次的合作。英利綠色能源將以優惠長單客戶的身份采購保利協鑫能源的硅料、硅片來匹配未來的產能需求,保利協鑫能源將采購英利綠色能源的組件用于光伏電站建設。
英利綠色能源2012財年財報顯示,該公司凈營收總額113.919億元人民幣,上年同期為146.78億元人民幣;而保利協鑫能源2012年營收223.48億港元(28.8億美元),相比上年銷售額255.05億港元下降12.4%。保利協鑫能源稱,銷售額同比下滑主要源于多晶硅與太陽能硅片平均銷售價格的下跌。
在這一背景下,兩家光伏巨頭的合作就頗有抱團取暖的意味。
保利協鑫能源董事局主席朱共山表示,保利協鑫能源在硅料方面目前已是全球第一,英利綠色能源則在組件方面排名全球第一,這兩家企業的合作必然具有很大的意義。
“我們兩家在這種時候分享一下共有的資源,為的是共同應對困境,團結起來力量大。”英利綠色能源首席戰略官王亦逾表示,這次合作也是為了給國內光伏行業鼓勁,在目前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企業只有聯合起來分享資源,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也表示,光伏行業容量很大,歡迎更多機構、更多企業參與進來。
而從產業鏈角度講,英利綠色能源希望借保利協鑫能源完善產業鏈條的上游,保利協鑫能源則欲借英利綠色能源增強產業鏈中游的實力,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同進行產業鏈下游的開發。對此,業內評價說,英利綠色能源和保利協鑫能源此舉試圖實現光伏產業鏈從硅料到組件的縱向整合,這也是提升光伏產品品質并持續降低成本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