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World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很小,它是為在歐洲市場進一步打擊中國企業做鋪墊。”去年10月,面對美國砸向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大棒,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分析。
11個月后的2012年9月,這個預言不幸應驗——— 歐盟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調查來了。
盡管在此前的45天內,包括英利在內的幾家較有影響力的企業一直聯合各地光伏產業協會、工商聯四處奔走呼吁,甚至8月底的中德高層在會晤中的共同表態,讓各大媒體一度宣稱“或有轉機”,但當地時間9月6日上午,歐盟仍執意啟動了對華光伏太陽能產品反傾銷調查。
懸在中國光伏企業頭頂已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落下,90%以上產品依靠出口的中國光伏企業能挺過這個冬天嗎?
為應對產業困局,9月15日,光伏產業龍頭企業英利集團對外宣告,將轉變商業模式和營銷模式,從賣組件轉向做電站,從產品營銷轉向企業營銷,開啟新一輪轉型。
“一意孤行的后果無外乎兩敗俱傷”
9月15日早晨8時多,約6500名英利員工列隊集結在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團總部廣場上,他們被通知來參加集團的轉型升級動員大會。
在產業“寒冬”時節,員工們知道企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要知道,此前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亞洲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企業賽維LDK都開始裁員,其中,賽維LDK裁員比例約為22%。國內光伏巨頭企業天合光能 CEO高紀凡日前也表示,公司正在實施精簡機構計劃。
有媒體用“滅頂之災”來描述這次歐盟反傾銷對國內光伏企業的影響。而英利宣傳部相關人士的觀點也十分直接:“英利的市場72%在歐洲,其他幾家大企業沒這么高也差不太多,你說是不是滅頂之災?”
在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正式立案的當天下午4時許,英利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言辭激烈的信息:“一意孤行的后果無外乎兩敗俱傷,如果這是歐盟想要看到的結果,中國企業不會害怕,中國有句成語叫做‘魚死網破’。”
盡管英利曾在事后澄清,認為這不能算是集團的官方表態,但這條微博仍多少透露出了這家光伏巨頭企業對此事嚴重性的評估。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介紹,現在包括英利最大的硅料供應商德國瓦克化學公司在內的德國光伏企業反對歐盟反傾銷立案的聲音都非常大。跟應對美國“雙反”調查時在美國當地成立了“平價太陽能電力聯盟”一樣,英利也在歐盟組織了一個聯盟,這個聯盟囊括了上下游數百家企業。
刀尖上的中國光伏業
一家名為“光電社區”的論壇近日發起一項調查:你認為我國光伏業深陷寒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是受美國“雙反”、歐盟反傾銷等外因影響的占近70%,只有33%的人認為應反省產能過剩等內因。
無論是基于何種分析,來自歐美的打壓無疑是造成中國光伏產業今日困局的最直接因素。
“中國70%以上光伏產品出口到歐洲市場。如果歐盟征收反傾銷稅,那么進入歐洲市場就要付出代價了。本來中國產品與歐洲產品在價格上的差距就不是很大,一征稅就沒有競爭力了。”苗連生說。
面對市場形勢,上個月,在公布二季度數據的同時,英利修改了全年的光伏組件出貨量目標,把原定的2.4至2.5吉瓦,下調至2.1至2.2吉瓦。此舉背后的原因是綜合的,第一大市場歐盟的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申請加之高負債率等原因,都迫使企業在逆境中布局的這步棋,必須走得更加小心。
也有人士分析,困擾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也是一大誘因。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光伏業初期的行業暴利、企業對市場判斷的失誤等原因,導致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光伏企業大幅擴產,市場供求嚴重失衡。這成為光伏行業目前遭遇困境的內因之一。
換言之,即便沒有歐盟立案調查的致命打擊,中國光伏企業也早已是在刀尖上行走。
行業產能過剩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早已提醒中國光伏企業,這一行業正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從解決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發展問題的角度看,這次歐美‘雙反’危機同時也是整個行業進行整合的契機,未必全是壞事。”英利集團公共關系總監梁田坦言。
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更是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我們必須有一批企業,而不是少數幾個企業學會退出,這個問題不加以解決的話,光伏行業的危機可能會愈演愈烈。”
“殺出一條血路來”
與數月前面對美國“雙反”大棒時的結盟政策一樣,這一次,在更為深重的歐盟反傾銷調查危機面前,英利等國內四大光伏企業繼續協調作戰,通過不定期溝通的方式交換意見,保持聲音的一致性。
但面對市場考驗,各企業在采取應對措施方面,卻有著明顯不同。
9月15日召開的轉型升級動員大會,就是英利做出的反應。
事實上,英利在轉型的詳細規劃與舉措出臺之前召開這樣一次大會,其符號意義遠遠大于其實質性含義。正如梁田所說:“英利這次率先吹響了升級轉型的號角,更重要的是傳遞了行業信心,為其他光伏企業應對當前危機提供了一個樣本。”
這樣的信心在英利內部被固化成一句口號:“團結奮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堅強,沖出光伏草地。”還有董事長苗連生在轉型升級動員大會上的那句話:“殺出一條血路來!”
而闖出“血路”的兩條腿,英利在這次大會上也講得很明白:商業模式轉型,改變過去單純生產并銷售光伏組件的模式,涉足光伏電站設計、開發和運營,提供系統的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和服務;營銷模式轉型,從產品營銷轉向企業營銷,主要是與更多有實力的大公司合作。“以前不做光伏電站是因為有顧慮,大家各自分工明確,怕搶了別人的生意。”梁田說,現在來看,向下游做完整的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是行業趨勢。
一個看似利好的消息是,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從最初的5吉瓦,一路上調到10吉瓦、15吉瓦,直至最終的21吉瓦。再加上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和“金太陽示范工程”的推動,以及光伏電站標桿電價的確認,諸多信息好像預示著國內光伏市場將振翅起飛。
而營銷模式轉型的主要著力點是與大企業的合作。據梁田介紹,目前英利正在與中航工業、中材國際等大型國企接觸,這種開放的姿態前所未有。
同時,英利已公開宣布,將通過“334”戰略應對行業危機。未來英利光伏產品的市場分布將是30%地面產品,30%屋頂產品,40%分散式、獨立式產品。英利在西班牙建了第一個示范中心,將各種組件、電纜、逆變器等都擺在那里,當地的居民只要來“拿”走,就能回家安裝,開始為“一站式”模式探路。
英利希望通過差異化營銷,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為光伏產業開啟一個充滿生機的平民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