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之后,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正式對中國出口歐盟的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也將對光伏上游的歐盟多晶硅企業啟動“雙反”調查,“貿易拉鋸戰”愈演愈烈。業界稱,國內光伏產業的“寒冬”來了。而中國光伏行業也應借機調整自身發展格局,或可迎來“春天”。
目前,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逐漸得到各國普遍重視。中國更是將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而在與歐美企業抗衡中保持優勢的產業。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企業前10強中,中國占據半壁江山。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紛紛借政策“東風”,盲目上馬項目建設,引發行業非理性擴張。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光伏企業已由不到80家增長到500多家。國內同行業之間進行惡性競爭,導致出現產能嚴重過剩,光伏產品價格急劇下滑,企業經營壓力驟增的局面。同時,我國光伏產品先后遭遇歐美等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令新興的光伏產業發展雪上加霜。目前,我國80%的光伏企業已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大部分光伏產品的生產企業為民營企業,難以應對“內外夾擊”的嚴竣形勢。
實際上,在光伏產業鏈中,各國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格局。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硅提純、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系統集成四個環節,中國主要居于該產業鏈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而歐美等國則是多晶硅材料、生產裝備的供應國,也同時是光伏產品的重要市場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從德國進口了7.64億美元的多晶硅材料和3.6億美元的銀漿原料,累計從海外采購約400億元的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其中德國和瑞士等歐洲國家產品占近五成。為了搶奪中國市場,外資企業之間互相壓低原料價格,今年硅料現貨市場價格降幅達40%,有的企業甚至采取零價格、只需付海運費的方式在中國市場實施著傾銷行為。
在現代貿易依存度漸高的背景下,歐美等國濫用貿易保護措施,對華不斷發動“雙反”調查,其結果必定引發新一輪的“貿易拉鋸戰”。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曾發布專題報告《美國輪胎關稅:以高昂代價挽救少量就業崗位》,就美國對華輪胎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為美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稱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最大贏家是替代國的相關企業,而美國本土輪胎企業的受益極為有限,同時還可能招致中國在其他貿易領域的反制措施,得不償失。因而,“互掐”的貿易戰并不能真正保護本國相關企業的利益及本國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中歐光伏貿易摩擦的唯一出路只有“善意磋商、互利共贏”。
在歐盟公布對華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程序后,行業內的悲觀情緒不斷蔓延,大多稱光伏產業的“極寒嚴冬”來臨了,甚至預期將有大半光伏企業破產。
但目前看來,該案的走勢并不明朗,不排除最終出現中止調查、終裁認定不構成傾銷的可能。立案后,政府間磋商的大門依然敞開,如果通過政府談判達成政府間協議,反傾銷調查也可以撤銷。此前歐盟也曾對中國數據卡等產品發起貿易調查,但最終均不了了之。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等國內四大光伏巨頭也表示將積極應對,聘請通曉歐盟法律的律師,搜集證據以證明自身不存在傾銷行為。
積極應訴的同時,國內一些地方如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光伏企業,已開始謀劃產業外遷,一方面攜帶資金、人員、技術,選擇進駐歐美投資建廠,以規避高額的反傾銷反補貼稅;另一方面,加大力度開拓國外其他潛在市場,如日本、韓國、南美、非洲及東南亞地區等。當然,單純依靠國外市場的發展路徑也是不健康的,開拓中國內部市場也應是光伏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
也許,歐美的反傾銷調查或成為改變國內光伏產業畸形發展現狀的一劑猛藥。由此帶來該行業的淘汰合并、整合提升,鞭策國內光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掌握核心的晶硅提煉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形成行業自律和良性競爭的新形勢,迎來光伏產業的又一“春”。
(本文作者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法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