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日前正式公示能源領域氫能試點(第一批)名單,擬支持41個項目和9個區域開展試點工作,旨在進一步推動創新氫能管理模式,探索氫能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支撐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此前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超25萬噸/年,我國占比超50%,已逐步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國家。
與此同時,2024年,氫能制取、儲運、應用全鏈條關鍵技術在裝備研發、性能迭代和場景示范方面取得突破,新疆庫車、寧夏寧東一批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運營,貫通了可再生氫制取—儲運—利用全流程。
當前,氫能已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明確“積極有序推進氫能開發利用”的定位,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大力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國家能源集團近日通過《關于加快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構建氫能高質量發展產業格局、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鍛造氫能產業生態、完善氫能產業管理體系、強化氫能發展組織實施保障五個方面提出14條具體舉措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聚焦煤化工、鐵路、交通等特色場景,陸續建成了投運氫能‘六站三廠’,綠氫產能達6300噸/年,加注能力8.5噸/天。截至今年9月底,‘六站三廠’安全運行470天,累計產綠氫1518噸,累計售綠氫1573噸。”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劉瑋日前在集團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受國家能源局委托建設運營全國氫能信息平臺,牽頭建設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綠色氫能制儲運創新聯合體等國家級氫能創新平臺集群,攻克一體化移動式燃料電池用氫質量分析儀、加氫機、加氫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參股上海氫基綠色能源交易所,6項成果入選能源領域首臺(套),制定19項國際/國家標準。
《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指出,2025 年是我國氫能產業邁過經濟性拐點、轉向規模化發展的關鍵一年。我國將進一步強化政策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推進核心技術突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載體之一,氫能產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的關鍵階段。要加快推動技術裝備規模化實證,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全流程貫通,在部分地區試點政策創新與場景開放,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協同推進的創新發展格局,支撐氫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作者:杜燕飛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