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是廣東省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之一。近日,鶴山法院鶴城法庭邀請特約行業調解員成功化解一起涉“光伏+建筑”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為區域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注入司法動能。
此前,某裝飾公司與某建筑公司簽訂三份分布式光伏項目建筑工程合同后,裝飾公司按約完成項目施工,卻因建筑公司延期支付工程款產生糾紛。裝飾公司遂訴至鶴山法院,要求建筑公司支付工程款并賠償損失。
雙方歷經庭前調解、開庭審理、鑒定會議,三次碰面,始終各執一詞。
開庭時建筑公司負責人李某突然提出質量鑒定申請,裝飾公司負責人陳某認為這是在故意拖延時間。看著雙方劍拔弩張的架勢,承辦法官李蘭貞眉頭緊鎖:“這是一起關乎轄區營商環境的重要案件,若走鑒定程序,少說也得半年,可能會耽誤建筑公司回款給工人發工資,甚至會導致光伏項目運行不暢、區域綠色能源發展受阻。只有調解是最好出路。”
首次庭前調解,法官把雙方請到調解室背靠背調解。陳某紅著眼滿臉委屈:“他欠錢還有理?”李某則梗著脖子:“質量有問題,一分都不能多給!”
由于雙方都在氣頭上,均認為錯不在自己,不愿讓步,庭前調解以僵局告一段落。
開庭后,法官又組織雙方坐到一起。經過一來二去耐心調解,雙方對確認的工程款分歧僅差兩萬元。法官指著核算單勸道:“這差額,抵不上訴訟成本呢。”
陳某咬著牙:“不是錢的問題,是咽不下這口氣!”
“原則問題不能松口。”李某別過頭,寸步不讓。
李蘭貞看著桌上的調解記錄,雙方分歧似乎只有一步之遙,暗下決心:“不能放棄”。于是在第三次調解,請來了有建筑工程背景的特邀調解員。
調解員拉著陳某坐下:“陳老板,我懂你急著用錢的難處。但鑒定程序一啟動,你的工人工資怕是要拖到年底,這損失可比兩萬元大得多。”另一邊,勸導李某說:“李老板,我幫你算過,鑒定費加上損失,遠超你們爭議的數目。”
見雙方態度有所松動,李蘭貞打鐵趁熱:“你們當初簽合同都是為了把光伏項目做好。現在差的不是錢,是互相體諒。”
李蘭貞和調解員成了“調解搭檔”,一來一回耐心釋法說理,從雙方合作初衷、合作期間的默契配合以及未來的共贏發展規劃等角度,說服雙方摒棄意氣用事,實事求是解決問題,將損失降至最低。最終,在“法官+特邀調解員”共同努力下,雙方達成分期履行協議,糾紛圓滿解決。
近年,鶴山法院積極對接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專業調解等社會力量,通過建立特邀調解員名冊,整合建工等領域專業力量,組建“法官+專家”解紛隊伍,精準高效化解建設工程糾紛,減輕當事人訴累,節約司法資源,并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審判執行工作,以司法之力護航轄區“光伏+建筑”應用推進,努力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作者:任龍 李蘭貞 張潔芳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