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一條東西長400公里、南北寬50公里的黃色“巨龍”盤踞在此千百年,它見證了人類過度活動對生態的破壞。
可誰又能想到,曾經蒼涼大漠中,如今矗立著一個又一個天地自然有機融合的人造工程,早已顛覆了人們對沙漠的認知。
12月29日,黃色“巨龍”庫布其沙漠再次匯聚起世界的目光——由三峽集團攜手內蒙古能源集團投資建設的庫布其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一期100萬千瓦(以下簡稱“先導工程”)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如果說以前的庫布其沙漠引人矚目是因為它的“黃”,那這次則是因為它的“藍”和“綠”。臨近元旦,記者踏上了前往先導工程一期的路途,在那里見證大國央企如何利用陽光,讓黃色沙漠實現“披綠戴藍”。
從“茫茫黃沙”到“浩瀚藍海”
作為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不僅有1.3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而且還擁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這里的年均日照超過3000小時。廣闊的面積和超長的日照時間,讓這片環境惡劣的無人之地變成了光伏發電的理想之地。
2022月2月27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中提出,以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為重點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一年多來,內蒙古自治區共獲批4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庫布其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以下簡稱“庫布其基地”)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國內首批首個千萬千瓦級“沙戈荒”大型風光基地。庫布其基地規劃建設光伏800萬千瓦、風電400萬千瓦,配套建設煤電約400萬千瓦,配置儲能約300萬千瓦-500萬千瓦時,所發電力依托“十四五”全國電力規劃中擬建的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輸電通道,以風光火儲一體化方式外送至京津冀地區。
在前往先導工程一期的路上,記者看到,由于前幾天的降雪,一望無際的草甸和黃沙被星星點點的積雪點綴著,再向前走,白雪瞬間變成了“藍海”——200多萬塊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高低起伏的沙丘上徐徐鋪開,宛若波瀾壯闊的海洋,一望無際,甚是壯觀。
先導工程一期是庫布其基地中率先開工建設的項目。“先導工程主要起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我們以先導工程為依托,探索在‘沙戈荒’地區與政府合作以及新能源建設、管理、發展的新路子,為后續千萬千瓦級大基地的快速、順利建設積累經驗。”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那貴挺介紹道。
先導工程一期光伏裝機100萬千瓦,同時配置15萬千瓦電化學儲能,通過兩條50公里的220伏升壓站并網至蒙西電網。有著13年光伏建設經驗的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貝耀平告訴記者,先導工程是他第一次參與建設的百萬千瓦基地項目,如此規模之大、體量之大的工程在建設管理模式上有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沙漠地區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安全挑戰。
“沙漠地區夏季最高溫度達40℃以上,冬季最低溫度達零下28℃,對人體機能有非常大的影響。而施工高峰期,現場人數高達4000多名,安全管理難度極大。”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所成進一步解釋,面對點多線長面廣的情況,工程項目部和工程監理方、工程承包方聯合成立安委會,加強現場安全監督和管理,同時根據氣溫調整施工時間,整個施工期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
“另外,先導工程的建設,依靠人才的同時,也在為后續大基地的建設培養人才。”貝耀平補充道,先導工程一期在2022年12月正式開工,但實際全面開工建設時間是2023年4月份,到12月底完成并網發電,打破了三峽集團“當年開建、當年并網”的記錄,這種“三峽速度”的誕生,除了運用了“多面作業、全線開工、全面推進”的模式,還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記者在現場也了解到,結合先導工程一期的建設、管理經驗,先導工程二期將于2023年低開工建設,與一期工程同樣安裝光伏100萬千瓦,配置15萬千瓦電化學儲能。“等二期工程建設好,沙漠‘藍海’將更加浩瀚壯闊,‘不毛之地’將變為‘沙漠綠洲’,將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送到千家萬戶。”那貴挺自豪地說。
從“死亡之海”到“生命之源”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從高空俯瞰庫布其沙漠,就會發現它竟然藏在黃河的“幾”字灣里,如同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生動刻畫了曾經庫布其極其惡劣的生存條件,當地人也稱其為“死亡之海”。“我們開挖將近兩米深的電纜溝期間,有時候遇到流沙,會瞬間將挖好的電纜溝填平。”說到施工時的場景,現場工作人員回憶道。
是繼續寸草不生、風起沙揚,還是蛻變成林海茫茫、綠浪滾滾?三峽集團用實際行動選擇了后者。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光伏地樁與光伏板在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同時,還能阻止沙丘移動、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起到一定防沙治沙的作用。根據測算, 在沙漠地區建設1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4萬噸,防風固沙面積可達4000公頃,相當于植樹64萬棵。
“打造‘綠色能源+生態治理’一體化基地也是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以‘光伏+’為基礎,通過板上發電、光伏板間、板下統籌兼顧特色生態修復、經濟作物、造林綠化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構建三級防沙治沙治理體系。”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儲能)建設部副主任陳士誠告訴記者。
三級防沙治沙治理體系是基地外圍的鎖邊林,內部道路防風林和光伏場區經濟林。其中基地外圍鎖邊林是栽種白榆、樟子松等樹種,混播沙地鄉土灌草,同時在鎖邊林帶下方通過“草方格”鋪設沙章;內部道路防風林是以白榆、樟子松、紫橞槐、沙柳等喬灌木結合,兼顧景觀和防風固沙要求。
關于光伏場區經濟林,記者在現場也看到,撥開光伏板下地面上的積雪,還有不少小小的苜蓿在盎然生長。“這片區域以流動、半流動沙丘為主,直接在流沙上栽種植物極易造成風蝕和沙埋,所以我們把黃河兩岸的淤泥加復合肥在沙漠上形成覆土,種植苜蓿草,現在400畝已試驗成功,未來還會種植黃芪、甘草、枸杞等中草藥。”那貴挺說道。
400畝覆土試驗田的成功,更加堅定了那貴挺和團隊人員追“光”而行,向“陽”而生的決心。那貴挺告訴記者,先導工程在生態治理方面的經驗,同樣可以在庫布其基地,甚至在內蒙古其余三個“沙戈荒”大基地進行推廣,將沙漠變廢為寶,在沙漠戈壁荒漠灘上種下清潔綠能,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作者:馮聰聰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