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再現專利侵權糾紛。
11月20日,光伏激光設備供應商——武漢帝爾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帝爾激光”)通過微信公眾號“帝爾激光”發布聲明函稱,“公司訴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目星’)專利侵權案經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深圳市中院’)審理,已于2023年9月20日取得生效判決書,深圳市中院判決海目星立即停止侵害我司專利權(專利號ZL201820833146.8)的行為并賠償帝爾激光經濟損失和合理維權費用。”
記者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渠道查詢到,專利號為ZL201820833146.8對應的發明名稱為“一種花籃自循環供收料機”。帝爾激光方面向記者確認了該專利發明名稱,并表示:“以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為主”。
帝爾激光在聲明中稱,“因海目星未主動履行判決金額,深圳市中院查封、凍結、扣押海目星相應金額財產后,海目星已向我司支付判決金額。”
帝爾激光還稱,“本案后,如我司發現海目星還存在其他未拆除的涉嫌侵權設備,或仍進一步制造、銷售侵權設備,我司將進一步采取維權措施,嚴肅追究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于訴請法院要求拆除、銷毀侵權設備。”
11月21日,海目星通過微信公眾號“海目星激光”發布聲明作出回應。
在聲明中,海目星方面表示,2022年,帝爾激光(以下簡稱“原告”)對海目星提起五項專利侵權的訴訟,均已于近日結案。
在五項專利侵權的訴訟中,其中四起案件在法院審理階段原告主動撤訴(原告專利“一種大產能激光加工設備”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全部無效,原告專利“一種太陽能電池激光加工設備”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部分無效);另一起案件對應的被訴perc設備,海目星并未面向市場出售過。
海目星還表示,從始至終,海目星都堅持不遺余力地維護自主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堅決反對惡意訴訟、“碰瓷式維權”,反對任何假借知識產權維權之名,破壞正常商業競爭的惡劣行徑。
對于聲明中提及的其中四起案件所涉及的專利,海目星方面向記者解釋,“公司與帝爾激光的五項專利侵權訴訟中,其中:兩項專利宣告無效,兩項專利在訴訟過程中帝爾激光主動撤訴,對方撤訴的四起案件包含兩個無效專利”。
對于聲明中提及的“另一起案件對應的被訴perc設備”所涉及的專利名稱及專利號,海目星方面告訴記者,該專利為“一種花籃自循環供收料機”,專利號是“ZL201820833146.8”。
對比兩家公司聲明與回應不難發現, 2022年帝爾激光與海目星兩家公司之間發生了五起專利糾紛案件。其中,帝爾激光聲明所訴海目星專利侵權案件正是涉及的發明名稱為“一種花籃自循環供收料機”,專利號為ZL201820833146.8的專利。海目星方面進一步向記者表示,“該專利對應perc設備,設備公司并未向市場出售過,因此對公司正常經營不會產生影響。”
PERC(perc)設備,是指基于光伏PERC電池技術的一種設備。在過去數年里,PERC電池技術一直是行業主流技術。當前,光伏市場已經走到新一代電池技術迭代的轉折口,正向TOPCon、IBC(或BC)和HJT電池技術方向邁進。
記者注意到,根據兩家公司專利糾紛涉及的研究方向,再結合相關業務資料,帝爾激光與海目星在光伏電池設備業務領域均有所布局,并且兩家公司都在當下新一代電池技術TOPCon、BC激光設備方面具有細分產品。
帝爾激光成立于2008年,于2019年5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該公司主要業務產品為應用于光伏產業的精密激光加工設備。主要產品包括PERC 激光消融設備,PERC 電池激光摻雜設備,TOPCon 電池激光硼摻雜設備,背接觸電池(BC)的激光微蝕刻設備,激光誘導退火(LIA)設備,激光高精圖形化設備,激光轉印設備,全自動高速激光劃片/裂片機以及各類高效太陽能電池的定制化激光專用設備。
與帝爾激光同一年成立的海目星,于2020年9月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該公司業務涉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光伏、新型顯示、消費電子、鈑金加工、泛半導體等行業激光及自動化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其中,光伏行業激光及自動化設備適用于TOPCon、IBC等各類型電池激光相關應用,產品覆蓋了光伏電池與組件生產關鍵工藝流程。
2023年前三季度,帝爾激光實現營業收入11.52億元,同比增長9.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9億元,同比增長0.93%;同期,海目星實現營業收入33.61億元,同比增長41.7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12 億元,同比增長41.6%。
值得持續關注的是,過去兩年來,光伏行業的專利糾紛頻發。
此前,圍繞PERC電池技術、疊瓦組件技術、BC電池技術和光伏支架技術的專利糾紛此起彼伏,主要涉及到的光伏企業包括韓華Q-CELLS與晶科能源、隆基綠能,TCL中環參股公司與阿特斯太陽能、通威股份,TCL中環參股公司與愛旭股份以及中信博與安泰新能源。
作者:張英英 吳可仲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