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英國頒布史上最大規模的能源立法——《2023年能源法》(Energy Act 2023)(以下簡稱《能源法》)[1],[2],為英國能源生產、能源安全、能源監管建立完備制度,旨在兌現英國政府在清潔能源、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安全和韌性方面的關鍵長期承諾。《能源法》獲準也使得英國成為首個為核聚變能監管立法的國家。
英國能源行業的最初立法主要包括《1986年天然氣法》(Gas Act 1986)、《1989年電力法》(Electricity Act 1989)、《可再生能源義務法》(Renewable Obligation)等單一能源法律[3]。2004年7月,英國頒布涵蓋多個領域的能源基本法——《2004年能源法》(Energy Act 2004)[4],包括民用核能工業、可持續性與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市場管制3大方面。隨后,英國政府分別在2008年[5]、2010年[6]、2011年[7]、2013年[8]、2016年[9]頒布相應的能源法案:2010年的法案建立了“碳捕集與封存”制度,提出針對碳捕集與碳封存激勵機制的框架;2011年的法案創建了新的財政體系,針對能源利用效率與提高能源安全作出詳細規定,推動英國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完善,促進能源市場公平競爭;2013年的法案開始實施新一輪電力市場改革(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提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源引入固定電價和差價合約相結合的機制,并在電量市場外建立容量市場以提供穩定、持續的容量刺激增長點,是2023年《能源法》頒布前最新的關于電力的立法;2016年的法案正式設立油氣管理局(Oil and Gas Authority)管理和監督油氣開發,并將批準新內陸風電場的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10],[11]。此后幾年內,英國一直沿用上述能源法案,因此,《2023年能源法》的頒布不僅建立健全能源行業制度框架,也是當前能源行業發展的指向標,推動著英國凈零目標的實現。
《2023年能源法》主要涉及碳捕集與封存(CCS)、氫能、低碳供熱、天然氣與電力、核聚變能、航空燃料、海上風電、石油與天然氣等領域:
(1)CCS方面,引入二氧化碳運輸和封存許可框架,幫助建立英國首批碳捕集基地;允許政府協助監督碳封存設施退役;規定國務大臣有權制定有關稅收資助合同(revenue support contract)。以上措施均致力于擴大CCS規模,尋求及鼓勵對該行業的長期支持和投資。
(2)氫能方面,提出兩種為政府支持的低碳氫能項目提供資金的機制,一是向天然氣運輸公司征稅,二是直接由財政部提供資金。這一規定意味著備受爭議的氫能稅落地,稅收成本由運輸公司承擔,減少了普通家庭能源支出。此外,《能源法》還將推動首個大型村莊氫能供暖試驗,致力于證明氫能技術可以減少供熱方面的碳排放。
(3)供熱方面,英國政府將天然氣和電力市場辦公室(Office of Gas and Electricity Markets, Ofgem)的監管范圍擴大到供熱網絡,賦予Ofgem對過高定價裁決的權力。《能源法》還通過了新的消費者保護框架,旨在激勵供暖行業投資低碳熱泵。
(4)天然氣與電力方面,引入新的獨立機構——未來系統運營商(Future System Operator, FSO),將為消費者提供安全、低碳/脫碳的能源供應,平衡電力系統,確保天然氣和電力網絡有效發展;制定新的招標程序,以增加英國陸上電力網絡的競爭,降低網絡運營和開發成本,預計到2050年為消費者節省約10億英鎊的能源支出;頒布有關智能家電的新措施,幫助降低智能電力系統成本,預計到2050年后每年可減少100億英鎊。
(5)核能方面,允許能源安全和凈零排放部部長直接任命大英核能機構(Great British Nuclear, GBN)監督和促進政府參與核能項目,有關GBN實際運作方式細節有待公布;規定在2040年前開發一個核聚變發電廠的虛擬原型。《能源法》還規定GBN需要向部長提供年度報告,以促進政府衡量對核能的支持程度。
(6)航空燃料方面,交通部將與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商設計制定一項稅收確定性計劃(revenue certainty scheme),支持英國可持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生產,以確保穩定、持續的燃料供應。
(7)海上風電方面,修改英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的法律程序,以加快項目審批進度,旨在加速利用海上風電實現凈零排放的承諾;國務大臣可以決定制定法規,規定如何建立、運營和管理擬議的新海洋恢復基金,并決定如何評估海上風電項目的環境影響以及保護補償措施。
(8)油氣方面,賦予國務大臣要求海上油氣基礎設施負責人制定應急計劃,列明如何應對引致或可能引致海上油類污染事故的措施,減少海上油氣開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并對國務大臣權力下放持續作出詳細規定。《能源法》中,油氣方面的各項規定側重于環境保護。
作者: 來源:雙碳情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