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好的業績也沒用。”有光伏企業高管感嘆。
2023年進入最后一個季度,光伏板塊全年估值大跌基本已成定局。近期,通威股份終止160億元定增,高景太陽能撤回50億元IPO申請,行業一系列變動難免讓外界擔憂——光伏板塊正在遭遇資本退潮。
“市場有意見猜測高景太陽能撤回IPO,可能是投資方IDG成分占比過高。”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不過,更主要的原因,仍在于目前的行業大環境。
今年光伏板塊上市公司,股價跳水的并非少數。10月13日,Wind光伏板塊統計的84家上市公司總估值,相比年初跌幅達25%,市值蒸發超過7000億元。
不過,仍有投資機構表示,還在積極投資新能源賽道。在業內看來,并購重組或許會在接下來迎來一波高潮,這不失為一種良性的產業發展。
資本“退潮”:多家公司撤回IPO,光伏板塊蒸發7000億
提交深交所創業板IPO申請四個月后,光伏硅片企業高景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高景太陽能”)在9月末選擇撤回申請。
成立于2019年的高景太陽能,主營大尺寸硅棒和硅片的研發制造,在光伏整體產業鏈中位于上游。公司此前計劃通過IPO募資50億元,其中超過七成將用于擴產,投入宜賓25GW單晶硅棒及5GW單晶硅片生產建設項目,另外四分之一的募資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沖刺IPO前,高景太陽能已在2022年先后完成了16億元A輪融資與超25億元B輪融資。背后投資方陣容也頗為豪華,涵蓋了知名風投IDG、珠海國企華發集團,以及愛旭股份、新特能源等光伏企業。
關于撤回IPO申請,高景太陽能未就原因給出進一步說明。
資本退潮,業內業外的隱憂逐漸匯流。
“看公開的再融資項目進展就知道了,都是撤回、撤回。”一家新能源領域私募基金的經理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8月末,證監會明確提出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申萬宏源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9月A股共發行新股18只,環比減少10只,同比減少32只;合計募資166億元,環比、同比分別下降40.4%、72.9%,并創下近兩年月度新低。
不過,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證監會發聲收緊IPO之前,已陸續有光伏板塊企業撤回了IPO申請,包括主營金剛石線的原軾新材與主營硅片、硅棒的華耀光電。到了9月,聚成科技與拓邦新能也撤回了IPO申請。
“當前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價值存在明顯低估。”9月26日,硅料龍頭通威股份 宣布終止一項規模高達160億元的定增,并在公告中如此表示。
坐享硅料漲價這一利好,通威股份去年拿下了光伏板塊的營收與利潤雙料冠軍,并因2022年下半年延伸布局組件環節而頻獲關注。而隨著今年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調,通威股份難以重現一度高達200%甚至300%的業績增速,股價也由年初約40元/股跌至目前的30元/股左右。
在部分光伏行業從業者看來,與其他行業相比,業績常年維持著“優等生”表現的光伏板塊遭遇的無疑是資本的錯殺。
Wind數據統計顯示,光伏板塊84家上市公司2023年中報業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的中位數為33.52%,而全部A股超過5000家上市公司的這一指標為2.03%。
業績跑贏,這一行業股價卻逐漸失光。Wind光伏板塊統計的84家上市公司總估值已從年初的合計2.809萬億元,降至目前的2.0934萬億元,跌幅達25%,市值蒸發超過7000億元。
其中,晶科能源 今年8月發布了業績同比大增超過300%的中報后,次日股價下跌11.99%,創下截至當時近16個月的新低。公司隨后緊急啟動回購,擬出資3億元至6億元。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天合光能 年初至今股價跌幅已超過50%,晶澳科技 、邁為股份 、弘元綠能 等跌幅超過40%。
“光伏板塊對負面因素充分定價,估值已壓縮至歷史低位。”中原證券研究所在9月末的一份研報中提出。
為何資本不再看好光伏?
“光伏因為業績太好,好于預期,所以跌。游資寧可去炒題材概念股,一些沒有業績支撐甚至虧損的概念股。”有上市光伏企業高管向貝殼財經記者感嘆,從財務數據看,光伏企業幾乎家家都是“印鈔機”,但公司股價與業績的背離程度卻在不斷拉大。
“資本市場看的是預期。”有從業者向貝殼財經記者提出,今年光伏產業實際表現要比預期差一些,因此出現了目前被解讀為資本“退潮”的局面。
對多數出口海外的光伏企業來說,歐洲均是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但在2022年的高基數以及高庫存影響下,業內認為今年的歐洲市場或難以維持同樣的高增長。光伏組件出口數據今年夏季出現下滑即是一個信號。
而更關鍵的因素,產能過剩壓力不容忽視,以及過剩預期下不止不休的擴產競賽。
彭澎認為,光伏行業在金融二級市場遭遇融資逐步退出,主要原因還是行業整體產能擴張得極大,如果進行大量融資繼續上產能,風險會進一步放大。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曉峰表示,企業如擬繼續沖刺IPO,非常核心的問題是需要保持團隊、營收和利潤的穩定,但恰恰是在目前的周期下要做到這三點非常不易。“可以看到光伏的度電成本是在不斷下降的,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利潤空間的不斷擠壓。行業選擇擴產,無非是希望在利潤被攤薄的前提下能通過擴大出貨量,通過以量補價將營收維持在一定水平,一旦營收無法保證,利潤水平必然面臨下降”。
李曉峰表示,今年以來IPO申請獲得受理的光伏企業超過二十家,在當下發行節奏放緩且未明確恢復時間的背景下,這些企業全部走完審核上市流程可能需要三至四年時間。這也意味著企業如選擇繼續等待IPO,就必須在這段時期內維持較好的財務表現以滿足上市要求。
如果企業選擇繼續堅守IPO,應該如何在當下修煉內功?
除了盡最大努力保持經營穩定外,業內人士認為,光伏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在上市過程中受到的來自監管的對于生產經營與業務類型的關注重點也有所區別,例如上游硅料企業需更關注環保、能耗等問題,中下游企業則應重點關注生產安全責任、光伏產業政策及補貼政策變化、業務資質許可、土地手續及相關行政審批文件合法合規等問題,涉及海外市場銷售的企業還需關注國際貿易摩擦、反傾銷、反補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提前做好相應準備,更有利于減少阻力,縮短上市周期。
并購重組或迎一波高潮,融資模式待破圈
“我們還是在積極投資新能源賽道。”一家投資機構的運營負責人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對于已切身感受到寒意的企業,解決如何過冬迫在眉睫。
光伏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運營模式。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今年以來撤回IPO申請的五家企業中,僅一家擬募資金額為5億元以下,其余四家均在15億元以上,超過A股IPO平均募資水平。此外,目前排隊中的光伏企業不乏大額融資,其中,今年9月沖刺上交所主板IPO申請獲得受理的正泰安能,預計募資規模為60億元。
發行上市、定增募資等二級市場融資途徑具有融資便捷、成本較低的優勢。隨著當前發行節奏放緩,其他方法的可選性不斷增強。
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金融證券律師陳雷博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實體企業銀行貸款的利率有所改善,企業還可通過增資擴股、信托、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形式進行融資。
通威股份在撤回160億元定增時即表示,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其他融資方式,統籌資金安排,保障募投的兩項擴產項目順利實施。
李曉峰認為,如果擬上市的企業本身募資規模并不是特別龐大,可以考慮將銀行貸款作為代替資本市場的另一融資渠道。但如果企業融資體量較大,選擇貸款的話或許經營利潤難以覆蓋融資成本,仍需考慮繼續申請IPO。
此外,李曉峰同樣表示,并購重組或許會在接下來迎來一波高潮,這不失為一種良性的產業發展。
除傳統的銀行貸款和融資租賃等融資模式外,近年來國內新能源企業開始嘗試通過公募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GDR(全球存托憑證)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業內人士認為,國內REITs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且新能源企業公募REITs報審過程中監管部門對發行企業的底層資產情況、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現金流等問題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對發行人的資產狀況和綜合實力設置了門檻。與2022年鋰電企業扎堆瑞交所發行GDR形成對比的是,光伏企業在境外發行GDR的熱度似乎不及預期,除企業產業布局及發展規劃差異外,今年5月證監會發布的GDR新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股上市公司的GDR發行節奏和融資策略。
“目前民企融資渠道還是相對有限的,希望能繼續推動金融創新,尤其是銀行業。”陳雷博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對于行業未來變局,有頭部光伏企業創始人曾提出,今后兩三年,超過一半的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企業可以平庸,但不能在關鍵決策上失誤。”彭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每一輪優勝劣汰,活下來的企業要么是規模大,要么是資金雄厚,但最厲害的還是掌握高科技的。”一家光伏企業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差異化競爭依然有效。
作者:朱玥怡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