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深圳市擬以千萬元重金補貼電化學儲能項目的文件受到社會熱議。
2月7日,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正式印發《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正式稿中刪除了早前征求意見稿中涉及補貼及資金支持的相關內容。在《措施》中,深圳市發改委稱,深圳市將搶抓全球電化學儲能產業發展機遇,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儲
日前,廣東省深圳市擬以千萬元重金補貼電化學儲能項目的文件受到社會熱議。
2月7日,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正式印發《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正式稿中刪除了早前征求意見稿中涉及補貼及資金支持的相關內容。
在《措施》中,深圳市發改委稱,深圳市將搶抓全球電化學儲能產業發展機遇,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儲能產業中心。
《措施》表示,將重點支持面向先進電化學儲能技術路線的原材料、元器件、工藝裝備、電芯模組、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變流器、系統集成、建設運營、市場服務、電池回收與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鏈條,并按規定政策予以支持。
在具體的支持方式上,《措施》一共列出了二十條細則,其中重點提到了“對供應鏈企業的經營性貸款利息按規定進行貼息支持”、“積極引進儲能相關企業,對作出特別產業貢獻的企業,按規定政策予以獎勵”、“積極引進儲能相關電子元器件制造商以及大型能源央企”、“對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載體按相關政策予以支持!
此外,《措施》還提到,“針對長壽命、高安全性能電池體系及大規模、大容量和高效儲能體系開展核心關鍵技術和下一代儲備技術的系統研發”,“建設一批儲能研發制造園區”、“支持本地燃煤燃氣電廠靈活配儲”等。
《措施》自2023年2月7日起施行,有效期 3 年。
而此前1月19日,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發布的《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中,涉及到資金補貼的內容主要包括:
對供應鏈企業的經營性貸款利息按不超過30%,給予最高300萬元貼息。
對符合條件的儲能電池國際總部、區域總部企業,可給予落地獎勵1000萬元。對具有特別貢獻的總部企業,按照上一年度形成本市地方財力超過前兩年度最高值的部分再乘以30%計算,原則上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針對鈉離子電池、鎂離子電池、全固態鋰電池等前沿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單個項目予以最高1000萬元支持。
對國家級創新載體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的支持;對企業實施的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分檔分類支持,按不超過項目投資額的20%,給予最高5000萬元資助。
在此次正式印發的《措施》中,這些具體的資金補貼措施條款都不再出現。據一些儲能業內人士猜測,刪除的原因有可能是高調的補貼金額引發了過多爭議。
站在風口,能否起飛?
實際上,深圳市政府此前征求意見稿中的重金吸睛政策,只是新年里已經要“飛起來”的國內儲能行業身上的一片羽。
據中國儲能網統計,2023年1月至今,全國共發布14項儲能產業相關政策。其中,國家政策4項,地方政策10項。
國家政策層面包括:圍繞“雙碳”目標,制定“三步走”發展路徑;鼓勵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業用戶直接參與電力市場;提出電子產業要避免產能過剩、惡性競爭;探索推進“源網荷儲”協同共治,提出加強儲能安全監管。
地方政策層面包括:甘肅、山西明確電力輔助市場運營規則;四川、山西明確碳達峰發展路徑;貴州“十四五”新型儲能試點項目開始申報;西藏全力推進光伏配置長時儲能技術。
此外,從1月中旬開始,各省陸續發布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儲能、抽水蓄能、源網荷儲、多能互補、新能源電池等被列入多省2023年工作重點。據高工儲能相關統計,儲能已經列入27省政府工作重點。
在項目層面,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月份有超30家儲能企業中標或達成供貨協議。其中,贛鋒鋰電、匯川技術預中標中國石油1.2GWh儲能系統、300MW儲能PCS,或為最大中標。
在儲能電池材料投資方面,諸多百億級項目業已宣布。1月18日—1月30日,國內電池廠商億緯鋰能連發多則擴產消息,包括簽約荊門高新區,擬投資約108億元建設60GWh動力儲能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簽約簡陽市政府,擬投資約100億元建設20GWh動力儲能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與曲靖市政府重新簽約,投資55億建設年產23GWh圓柱磷酸鐵鋰儲能動力電池項目。
1月19日,國內鋰礦龍頭贛鋒鋰業宣布擬投資50億元,在東莞建設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及儲能總部項目。
1月31日,老牌化工集團盛虹控股集團宣布跨界儲能,簽約張家港,擬投資306億元建設60GWh儲能電池超級工廠和新能源電池研究院項目。
“2023年,國內的大型儲能系統應該更有機會。去年大量因為疫情而執行被阻斷的中標項目,今年會盡快執行落地,裝機速度會加快!痹诮邮芘炫刃侣動浾卟稍L時,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卓新表示。
“今年行業的制約因素,可能主要是上游的原材料和電池BMS和PCS使用的芯片供應不足! 何卓新稱。此外,他表示,期待更有影響力的國家層面的標準出臺,例如《儲能系統安裝標準》、《儲能電芯安全標準》等,以助推行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而對于國內儲能行業如何更平穩順利地“起飛”,有業內人士近日撰文更進一步指出,儲能產業因為“雙碳”戰略水漲船高,毫無疑問是發展方向。
然而,配儲的成本由誰承擔;相關標的何時配置;什么樣的機制能夠支持儲能自身產生更多收益;對于資源稟賦不同的省份如何平衡盈利差距;不同儲能系統成本該如何衡量;如何解決使用率不高和投資率回報下降難題;除了電網,共享儲能的市場主體地位該如何明確;政策是否具備長期性和穩定性。這些都仍然是在大力鼓勵儲能建設前,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需要深度思考和決策清楚的問題。
作者:森寧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