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烏克蘭危機遲遲難以化解,其給全球經濟活動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對化石能源產品供給造成較大影響,化石能源價格上漲和供給不足必然會對全球工業生產帶來系統性沖擊,能源危機的持續則將加速全球能源格局演變,對全球產業格局重塑帶來深刻影響。世界能源理事會第六任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威爾金森表示,“這并非冬季危機,而是
2022年,烏克蘭危機遲遲難以化解,其給全球經濟活動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對化石能源產品供給造成較大影響,化石能源價格上漲和供給不足必然會對全球工業生產帶來系統性沖擊,能源危機的持續則將加速全球能源格局演變,對全球產業格局重塑帶來深刻影響。世界能源理事會第六任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威爾金森表示,“這并非冬季危機,而是多個危機疊加”,歐洲正同時面臨天然氣危機和電力危機,甚至還會延續到明年冬天。
中國銀行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銀行全球經濟金融展望報告》分析指出,此輪能源危機主要由俄烏沖突導致,由于各經濟體的能源來源分布和對待地緣沖突的立場迥異,能源危機對全球產業的沖擊并不均衡。其中,歐洲受到能源危機的沖擊最直接也最嚴重。沖突爆發前,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能源進口來源地,2021年來自俄羅斯的能源占到歐洲能源進口總量的22.9%。沖突驟起,歐洲大幅降低自俄能源進口,導致歐洲能源價格出現暴漲。布倫特原油價格曾一度漲至139美元/桶的高點,荷蘭TTF天然氣期貨(10月合約)從6月初的80歐元/兆瓦時左右最高曾漲至8月末的339.2歐元/兆瓦時,8月30日歐洲電力系統均價達到462.1歐元/兆瓦時的高點,較年初增幅高達6倍。
能源價格高企下,歐洲部分高耗能產業部門如電解鋁、合成氨等生產成本成倍激增,鋼鐵、化肥和鋁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多有被迫關閉工廠之舉,大約一半鋅和鋁的冶煉產能遭遇停擺,氮肥產能收縮超過四分之一,汽車電池和光伏產品生產所需的重要材料也面臨供給不足。上述歐洲產業在全球范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歐洲維生素A、氯化鉀、維生素E、甲酸等化工產品產量的全球占比均超過30%,精煉鋅、精煉銅、電解鋁、工業硅等金屬及礦產冶煉產能也占到全球份額的12%左右。歐洲工業生產的大規模停擺,對全球工業產出形成巨大沖擊,對產業鏈下游經濟體的影響自然不容小覷。今年年中以來,歐洲鋼鐵、化肥、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將業務轉移向他處,一方面是出口訂單轉移,另一方面是產能轉移。
除歐洲外,日本等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外向型經濟體同樣受損嚴重。由于能源等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日本貿易收支情況大幅惡化,截至2022年10月,日本對外貿易已連續15個月出現逆差,8月份日本貿易赤字高達2.8萬億日元,單月逆差額創1979年以來最高,10月份貿易逆差額仍處于2.1萬億日元的高位。韓國的情況也大致相仿,從2022年4月開始連續7個月出現貿易逆差,是1997年以來逆差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
相較之下,美國以及亞太新興工業經濟體所受影響較小。
美國對俄羅斯能源產品依賴較小,具備較強的能源自給能力,自身工業生產在此輪能源危機中受到的直接沖擊較小,在歐洲工業產能大范圍停擺的情況下更是搶占其國際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美國大幅增加了對歐洲液化天然氣等能源出口,9月份美國出港貨船裝載的液化天然氣達630萬噸,其中近70%運往歐洲,其在歐銷售價格較本土市場賣價高出3到4倍,美國也成為此輪能源價格上漲的最大受益方之一。
中國、印度、東盟等亞太新興工業經濟體在俄烏沖突中并未“選邊站”,外部能源供給較為穩定,產業體系運轉相對穩健,部分填補了歐洲產能不足導致的全球供給缺口,2022年前三季度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較快。以中國為例,國際市場煤炭價格受供給沖擊影響出現大幅上漲,但國內煤價因供給擴張和政策調控上漲幅度可控,終端電價漲幅遠低于歐洲。在能源成本優勢下,中國的造紙、電解鋁等部分高耗能產業具備較強的價格優勢,對歐洲出口快速增長,歐洲的產能缺口還拉動了中國汽車、機械、電子產品等商品的出口。
必須看到,全球產業發展短期內難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伴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嚴峻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經濟綠色轉型步伐提速,可再生能源在新增能源供應中的占比顯著提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加速低碳化。但絕大多數存量工業產能和生產消費工具高度依賴化石能源供給。據測算,2021年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80%以上,在全球能源供給方面依然且將長期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化石能源作為自然資源中最主要的碳氫化合物,還是諸多化工材料生產的必要投入品,從而構成工業制成品生產的基礎。
傳統能源危機的持續將從結構上深度改變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一方面,歐洲能源成本大概率長期處在高位,歐洲工業產能可能面臨永久性外遷。目前部分歐洲工業企業已經著手啟動產業轉移,而中國等具備產業鏈優勢、消費需求龐大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歐洲企業外遷的主要選擇之一。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表示,如果天然氣供應量低于最大需求的50%,公司將不得不縮減甚至完全關閉其位于德國的全球最大一體化化工綜合生產基地。2022年7月,巴斯夫在廣東湛江全面推動海外最大的一體化基地項目,到2030年投資總額將達到100億歐元。同月,瑞士化工巨頭英力士與中石化簽署7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發力高端化工市場。歐洲能源結構和產業鏈格局面臨重塑,歐洲部分產業鏈或面臨被動轉移,中國理當抓住機遇,進一步吸引外商投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另外,與以往全球產業遷移趨勢的不同之處在于,美國可能憑借能源成本和政策優勢吸引大量歐洲產能遷入。美國近期頒布《通脹削減法案》,通過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在北美本土生產新能源汽車和其他綠色設備,有望吸引歐洲企業向美國投資,但相應地也會給歐洲盟友帶來更多損害,可能引發雙方貿易摩擦和產業補貼競賽。
另一方面,能源危機也為可再生能源普及和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低碳產品推廣創造了更多機遇。能源進口方若要從根本上保障能源安全,盡少受制于外部局勢變化,則需在穩定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供給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率,強化能源自給。能源危機與氣候危機疊加,全球節能減排和能源轉型有望迎來提速,主要經濟體普遍選擇加大對新能源技術和設備的投資應用,推廣低碳生活方式,相關產業有望迎來更快速的發展。
作者:路 虹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