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氣候專家組織(ACE)近日圍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針對東南亞氣候行動展開討論。來自東南亞各地的氣候學家呼吁,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合作并參與區域和全球氣候行動倡議,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度推進氣候行動,緩解氣候危機給東南亞經濟、產業和生態帶來的難以估量的影響。
IPCC指
亞洲氣候專家組織(ACE)近日圍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針對東南亞氣候行動展開討論。來自東南亞各地的氣候學家呼吁,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合作并參與區域和全球氣候行動倡議,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度推進氣候行動,緩解氣候危機給東南亞經濟、產業和生態帶來的難以估量的影響。
IPCC指出,東南亞是地球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這一群島區域亟待建立起強大的氣候防線。然而,東南亞大多數國家仍然沒有明確清晰的減碳路徑,雖然該地區最大經濟體印尼制定了“2060年凈零排放”目標,但其電力等關鍵領域嚴重依賴煤炭,凈零前景備受質疑,這也給東南亞整體“逐綠”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比想象中更脆弱
面對日漸嚴峻的氣候危機,東南亞地區持續受到海平面上升、熱浪、干旱以及更強烈且更頻繁降雨的打擊,海平面上升速度比全球任何地區都要快。IPCC指出,在全球25個最易受到海平面上升一米影響的城市中,僅菲律賓就占其中7個。
“群島國家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對東南亞國家而言,打造堅固防線意味著每個國家都需要根據自身特定脆弱程度和可用資源來應對氣候威脅。”菲律賓氣候與可持續城市研究所(ICSC)氣候學家、IPCC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主要作者Lourdes Tibig表示,“事實上,每個國家在獲取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防御適應方案也存在局限性。”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正在東南亞地區加速蔓延,許多低洼的沿海城市持續遭受海平面上升和熱帶氣旋的威脅,某些地區則出現極端降水或反常干旱,直接影響農業和漁業,如果沒有緩解措施,東南亞社會和經濟狀況會愈發脆弱。
亞洲氣候行動者組織總干事王曉軍表示:“地理位置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國力也各不相同,但在氣候危機面前,東南亞國家的脆弱性、緊迫性以及生存挑戰卻是一致的。與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國不同的資源稟賦,因此東南亞國家必須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清潔能源轉型路徑。”
印尼沖刺凈零排放
印尼作為東南亞的最大經濟體,氣候行動和減排目標將極大帶動該地區整體轉型。印尼去年宣布到2060年實現凈零排放,并堅信這一目標可以輕松實現,但該國作為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國和消費國,國內超過60%的電力需求仍然依賴煤炭。
“不管是技術上還是經濟上,我相信印尼有望到2060年甚至更早實現凈零排放,但面對的挑戰卻不容小覷。”印尼基本服務改革研究所(IESR)執行主任Fabby Tumiwa表示,“我們需要改造整個能源系統,以加速減少化石燃料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印尼必須找到適當的金融機制來解決“煤電退役補償問題”,同時還要確保擁有充足的資金或低成本融資渠道以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另一方面,確保能源安全也是很大挑戰,印尼能否在逐步淘汰煤電的過程中建設大規模綠色發電裝機并確保安全、穩定供電仍然有待深思。同時,淘汰煤炭給社會經濟、電力和煤炭行業以及相關從業者帶來的影響也需要引起重視,畢竟這將導致印尼每年減少1.6億噸的煤炭使用量。
在王曉軍看來,印尼如果要實現2060年凈零排放,首先得快速大幅降低煤電規模,并在2030年前將燃煤發電量占比降至10%以下,但根據該國最新10年電力規劃,到2030年煤電占比仍達64%,這讓實現凈零目標難上加難。
尋求氣候目標和經濟發展平衡之道
東南亞國家應該基于各自國情在氣候目標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太陽能是所有東南亞國家可用的可再生能源,地熱最適用于印尼和菲律賓,通過地方或區域規劃,東南亞國家可以探索確定更有益于自身實際的清潔能源發展路線圖。
東南亞氣候全年或大部分時間比較炎熱,但太陽輻射強度卻比不上中東、北非等地區,整體太陽能開發潛力與歐洲南部部分地區相似,風力資源利用率也相對較低。
對此,Fabby Tumiwa表示,東南亞太陽能強度雖然低于中東或澳大利亞,但太陽能幾乎全年可用。風能潛力則集中在越南和菲律賓,印尼部分地區也可以實現經濟開發。IESR研究表明,根據土地供應情況,印尼擁有3.4太瓦-20太瓦的太陽能潛力。
王曉軍表示,東南亞各國能源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島嶼之間的資源也不同,因此各國各地需要根據自身條件來發展可再生能源。“缺乏的并非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條件或潛力,而是本國的發展決心,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總體而言,東南亞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可以支撐該地區低碳能源轉型,最大挑戰則在于如何調動投資和拓寬可融資渠道,以最大程度地釋放可再生能源潛力,進而帶動該地區電力、電網等領域快速轉型。
合作和融資很重要
資金不足是東南亞國家減排慢、轉型緩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氣候融資對于避免氣候危機至關重要,尤其對脆弱經濟體而言,他們更需要在適應和緩解融資方面獲得更多公平,尤其需要美歐等發達國家盡快兌現承諾,并予以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金融未來中心執行主任莎拉·簡·艾哈邁德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可以也必將做得更多,因為只有中國才真正理解東南亞各國所面臨的嚴峻的氣候危機,也只有中國有意愿、技術、知識和資金來提供長期的氣候解決方案,促進東南亞國家的能源轉型,增強東南亞人民的氣候應對能力。”
莎拉·簡·艾哈邁德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風電設備制造國,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均居全球前列,是綠色低碳能源領域當仁不讓的領軍者。中國和東盟各國一直有著緊密合作關系,在各自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依托光伏和風電等綠色能源的能源轉型,為雙方提供了一個共濟共進的機會”。
印尼氣候變化與林業網絡主席、ACE共同創始成員Mahawan Karuniasa表示:“應對氣候危機,區域視角是相互學習和加倍努力的最佳位置,現在正當時。”
ICSC能源轉型顧問Alberto Dalusung III也認為,隨著東南亞地區可再生能源和電網現代化投資的不斷增加,雙邊或多邊資金支持的區域合作計劃是推進減排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王林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