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方案》及《意見》一再提到“新能源”“創新”等關鍵詞,4月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快能源短板技術裝備攻關進程,有效推進關鍵核心技術、關鍵裝備、關鍵產品的自主替代,同時也聚焦能源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需要,新設一批能源科技創新平臺。在業內看來,降碳目
《行動方案》及《意見》一再提到“新能源”“創新”等關鍵詞,4月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快能源短板技術裝備攻關進程,有效推進關鍵核心技術、關鍵裝備、關鍵產品的自主替代,同時也聚焦能源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需要,新設一批能源科技創新平臺。
在業內看來,降碳目標給企業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同時也對企業的科技創新進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每一家企業都推出了非常多的新產品。現在已經進入了科技創新比較集中的時間段。” 曹志剛指出,“在市場端給技術創新帶來新推動力的同時,金風科技也正在通過技術創新來塑造差異化競爭力。”
在曹志剛看來,要在未來市場發展中提高企業競爭力,“軟實力”必不可少。“對于企業來說,要不斷去探尋邊界,不斷去探尋極限,而這正是我們的創新源動力。以提升風電場發電量為例。在過去30年里,業界對風資源的認知始終是一大難題,相信在未來幾十年依舊是難題。但如果能夠將描述風的參數,如平均風速、空氣密度、湍流等數據還原成數學模型,從數學模型到載荷模型,再到控制策略的調整和控制,認知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反過來,這一認知就能夠體現在在硬件設計上。這時候可能不是單純的比風機誰高、誰長、誰輕、誰重,而是發電能力的競爭。”
“一體化”是實現零碳的關鍵路徑
起始于風,卻也不止于風。金風科技作為國內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商,要實現零碳目標,可再生能源發電只是開始。
曹志剛表示:“早在‘十三五’期間,金風科技就開始做碳減排的工作。2010年,金風科技就開始做智能微網技術。在2017年,金風科技和工信部一起聯合做了綠色供應鏈的示范項目。在綠色產業鏈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做到的最高比例是50%的電力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包括風電和光伏。”
但這遠沒有達到零碳目標。在曹志剛看來,“源網荷儲”一體化技術正是實現零碳愿景的關鍵。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強調,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是提升電力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符合新一代電力系統的建設方向,有助于促進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也將提高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自主貢獻度,提升能源清潔利用水平、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每一個低碳或零碳園區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如果可再生能源成為了主力能源,首先要保障自己小組網的穩定性,其次是要保證整個園區或者整個企業在大電網結構下的穩定性,考慮他們會對大電網產生什么影響。”曹志剛指出。
對于金風科技來說,北京亦莊智慧園區便是其“源網荷儲”一體化實現突破的一大成果。據介紹,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是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網、智慧水務、綠色農業和運動健康等功能于一體的綠色園區生態系統,尤其在智能微網方面,園區通過部署0.48萬千瓦分散式風電、0.13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和釩液流、鋰電池、超級電容等多種形式儲能,在2020年實現清潔能源電量占比達50%。
實現零碳目標,降低運營降本
據介紹,目前,金風科技已經先后助力三個園區實現“碳中和”。對于碳中和路徑,金風科技稱,到2022年,推動金風科技所管理運營的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25年,主要供應商生產金風產品綠電使用比例達到100%;到2040年,力爭做到金風產品所有材料都100%可回收。
在曹志剛看來, 如果每一個企業實現碳中和,然后這些企業集群做到一個園區實現碳中和,之后多個園區集合起來做到一個城市實現碳中和,最后所有省市、整個國家也就都能夠實現碳中和。
要實現遠大的目標,也離不開成本投入。面對業界對于碳中和園區是否具備經濟性的質疑,曹志剛給出了回復。
“這個答案是明確的,碳中和智慧園區是切實可行的。在碳中和之路上,金風科技堅定的認為,只要成為行動者,也終會成為受益者。以北京亦莊碳中和智慧園區為例,如果全部使用電量購自電網,每年電費可達1007萬元;而在風光儲聯合優化運行,同時參加售電交易和京津冀輔助服務市場的情況下,園區直購電費僅為549萬元,電費節約成本非常可觀。一方面,我們落地了很多降低單位產出能耗的措施,另一方面,金風科技通過對于能源的精準預測和精細化管理,從實質上實現能源成本的下降。”曹志剛表示。
曹志剛指出,經過20余年的探索,金風科技已經走出了一條以“綠能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碳中和共同體”為支撐的實踐路徑,并通過攜手各方合作伙伴,引領行業內外的低碳轉型、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在零碳背景下,金風科技將采取以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為城市發展和產業進步提供不同場景特征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比翼齊飛。
作者:李麗旻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