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具有高效、安全、便捷等優勢,用電能來替代散燒煤、燃油的能源消費方式,如電采暖、工業電鍋爐(窯爐)、農業電排灌、電動汽車、靠港船舶岸電、機場橋載設備、電蓄能調峰等,是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據測算,電能的經濟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即1噸標準煤當量電能創造的經濟價值,與3.2噸標準煤當
電能具有高效、安全、便捷等優勢,用電能來替代散燒煤、燃油的能源消費方式,如電采暖、工業電鍋爐(窯爐)、農業電排灌、電動汽車、靠港船舶岸電、機場橋載設備、電蓄能調峰等,是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
據測算,電能的經濟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即1噸標準煤當量電能創造的經濟價值,與3.2噸標準煤當量的石油或17.3噸標準煤當量的煤炭創造的經濟價值相當。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單位GDP能耗就可下降2-4個百分點!笆濉逼陂g,我國電能替代電量超額完成規劃目標,預計“十四五”期間將深入推進該工作。
電能替代范圍及規模不斷擴大
“十三五”電力規劃提出到2020 年,實現終端能源消費環節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的總量約1.3 億噸標準煤,電能替代新增用電量達4500億千瓦時。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部門的推動下,電能替代范圍及規模不斷擴大。
經過多年發展,電能替代技術已由早期的5大類、18種拓展到現在的21大類、50余個應用領域,其中工業制造領域占比最高。2016-2019年,全社會電能替代電量分別為1079億千瓦時、1286億千瓦時、1353億千瓦時和2066億千瓦時,2020年全國電能替代電量超過2171億千瓦時,“十三五”期間累計實現電能替代電量超過8000億千瓦時。從實施情況來看,“十三五”電能替代電量遠超規劃目標,對全社會用電增量的貢獻度達43.8%,有力拉動了用電需求增長,相當于減少終端用戶燃煤4.45億噸,對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具有明顯成效,提升了終端用能結構清潔化水平。
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及,2021年預期新增電能替代電量2000億千瓦時左右。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電網公司的行動計劃,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年均電能替代量保持在1500-2000億千瓦時左右,將持續抬高電力消費,推升我國2025年終端電氣化率至30-31%。
“十三五”電能替代主要通過增量煤電實現
根據“十三五”期間的用電量分析,超預期的電能替代規模尚未實現真正的能源消費清潔化。從“十三五”期間的電量增長來看,煤電發電量增量為7322億千瓦時,與電能替代電量規模相當。也就是說,“十三五”期間的電能替代主要通過增量煤電電量來滿足。因此,從近期來看,電能替代并未實現真正的能源消費清潔化;從遠期來看,電能替代帶來的新增電量需求若長期由新增煤電來滿足的話,將會阻礙電力低碳轉型進程、加大“雙碳”目標實現難度。
同時,可持續推進的電能替代必須考慮經濟性。其中,居民采暖的電能替代需補貼用電成本,如北京地區“煤改電”在谷段電價0.3元/千瓦時的基礎上實行市區兩級政府補貼0.2元/千瓦時,居民在限額范圍內的取暖電費支出為0.1元/千瓦時。這將加重政府財政和電力企業經營負擔,換言之,需要財政大力支持的電能替代規;茝V將面臨發展瓶頸。即便是北京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財政補貼也難以長期維系上述補貼,因此,隨著未來補貼“退坡”,將直接影響電能替代重點領域的可持續推廣,甚至可能出現“返煤”情況。
此外,大規模電能替代項目負荷接入對農網、配電網設施提出了新要求。如電采暖這種強季節性負荷,采暖期較短造成設備利用率不高,但峰值負荷較高,需對電網進行改造升級,而這部分投資成本或難以通過電量回收。如經濟不發達地區如河北、山西的財力有限,沒有補貼會導致居民采暖支出大增,從而產生“用不起”的問題。
應實施清潔電力驅動的電能替代政策
“十四五”期間,我國應實施清潔電力驅動的電能替代政策,即電能替代貢獻的電量增量由非化石能源來滿足。
截至目前,我國在一些容易實施的、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的領域的電能替代項目已經完成,這意味著電能替代工作進入深水區,推進難度將越來越大。雖然煤電有力支撐了“十三五”期間電力需求增長,但“雙碳”目標、生態環保、煤炭資源儲量等限制因素決定了煤電不可能長期作為主體電力資源而存在。碳中和目標下,化石能源逐步退出能源體系是必然趨勢,新增用電需求需用清潔電力來滿足,清潔能源將是支撐“十四五”期間電能替代發展的主要力量。
因此,“十四五”期間需因地制宜開展電能替代工作,科學有序釋放和挖掘潛在電能替代項目。通過能源市場和價格驅動,以創新技術來提升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及效益,以清潔能源來開展電能代替交易,以“免增容、微增容、合理增容”為手段,推動電能替代各利益相關方實現共贏,進而加快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清潔化,促進全社會節能減排。
。ㄗ髡呷温氂谌A北電力大學)
作者:袁家海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